青春期为何“烦”字当头
2007-10-24

来源:中青网

   “别烦我!”“烦着呢!”这是多数青少年的口头禅。烦,已经成为青春期青少年一种主要的情绪。

    近日,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张向葵教授就“解除青春烦恼,走向快乐健康”问题作了专题讲座。

    这次讲座是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和中国心理学会联合举办的“全国心理专家讲坛”系列活动的第七场。

    有些心理学家将青少年时期称为危险期、风暴压力期或狂飙期,张向葵则用“矛盾、冲突、动荡”六个字概括了这一时期的最基本特点,她将青少年的矛盾心理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他们要独立,但不能放弃依赖。一方面,随着独立意识的增长,他们向成人发表了“独立宣言”,另一方面,他们又反感儿童时代与成人形成的依附关系。

    为了剪断这种关系,他们采取了对抗或反抗的方式,目的不仅是抗拒权威,更重要的是展示自己的存在。

    他们要封闭,但又需要开放陪伴。青少年不再像儿时那样外露与直爽,尤其不愿意与父母、老师交谈,表现出较强的封闭性。

    但同时他们又在不断地寻找能推心置腹的知己,渴望向他们敞开心扉,得到同龄人的同情、理解与支持。

    他们要勇敢,但时常又有怯懦相随。在某些情况下,青少年为了证明自己的成熟,表现出“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行为。

    但当他们面临缺乏经验的情景或认为自尊感将面临考验时,又会出现退缩和怯懦的表现,比如,说话时羞羞答答、脸红和不好意思等。

    他们要高傲,却与自卑形影不离。青少年由于受自我认识、自我体验与自我评价能力的限制,常凭一时的感觉来衡量自己。一次成绩好就自信满满,成绩不好则悲观失望。高傲和自卑情绪像一对孪生姐妹在他们身上形影不离,造成情绪起伏不定。

    他们眷恋童年,但又否定童年。面对接踵而来的许多挑战与问题,他们彷徨、思索,他们留恋童年的无忧无虑。但与怀念童年结伴而行的便是否定童年,随着成人意识的增强,他们力争从各个方面对过去一切不成熟的痕迹进行否定。

    在这些矛盾的心态下,青少年的烦恼也多种多样。十多年来,张向葵经常去中小学,了解到有的同学烦恼自己长得快,总买衣服、鞋子,有的同学烦恼脸上的“小痘痘”,有的同学烦恼自己的眼睛总盯漂亮女生,还有的烦恼父母偷听电话、偷看日记等。

    那么,如何解除这些烦恼呢?

    张向葵说,作为青少年,首先应该正确认识与接纳自己的变化。“不要怕长大,也不要拒绝成长,而要适应成长。”成长是人发展的规律与必然结果,要主动学习有关心理发展的知识,通过各种途径主动了解身心变化的知识,如为什么变,怎么变,变化的结果是什么等。

    其次,体验与享受自己的成长。“不要将成长带来的烦恼当烦恼,它是人生给青少年的特殊礼物,你不珍惜,它就会丢失。如果将珍贵的礼物丢失了,一是说明你们不识货,二是说明你们缺乏能力。”

    张向葵建议青少年努力体验这份独特的感受,并想办法去享受它。比如,喜欢孤独,那就让自己孤独一段时间,孤独够了再投入到新的活动中,但不要将这些消极的情感长期延伸下去。

    最后,为自己拥有“三张人生通行证”做好准备。

    三张“通行证”是20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的观点:一张是学术的、一张是职业的、一张则证明一个人的事业心和创造力。

    在这三张“通行证”中,前两张是基础,而第三张通行证的获得绝非一日之功,也不能用知识量与文凭来衡量,它实际上是一种人格特质。

    这意味着,一个人在社会中能否生存与发展,不取决于他获得了什么样的文凭和从事什么样的职业,而取决于他的人格特质,进一步说取决于他的心理健康程度。

    因此,作为青少年,解除现阶段的烦恼,拥有健康的心灵非常重要。 (记 者 郭韶明)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