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给欠贷大学生挖好了道德陷阱
2006-11-14

这几年一边是贫困大学生上不起学,各高校和教育部也想了很多办法;另一方面频频也传出大学生毕业后拖欠国家助学贷款,甚至连人都不知所终。教育部近日开通了24小时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热线电话,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学生、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可拨打热线电话咨询有关政策、投诉相关问题。而同一天又传出浙江大学四名毕业四五年的大学生至今不按规定履行还款义务,终于被银行告上了法庭。

笔者也是获得了国家助学贷款的,所以对其中问题深有体会。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毕业大学生如果进了一家私营企业特别是不太著名的私企,也没有什么档案不档案的,银行和原高校或许真的不知道这个学生去了哪?更何况今天跳漕就像换衣服,960万平方公里上哪找人?

教育部曾庄严承诺,不会让一个大学生因为贫困而面临退学。这让很多人欣慰,尽管这句话还没完全兑现,但国家的各项资助政策和措施的确也在逐步完善。在我们印象中肯定还有那个天之娇子的形象,尽管大学生已经和普通劳动者一样。自然而然对大学生甚至时常还很宠爱,就是溺爱也司空见惯。甚至像03年早已成年的孙志刚,因为他是大学生,而引起巨大的震撼,最后收容遣送制度废除。其实这种案例很多,代价也很惨重,是否因为孙志刚是大学生,国家和社会才高度重视吗?

有时候面对大学生的种种行为我们很痛心,许多媒体也就是是抓住这种心理进行大肆的炒作。其实媒体这些做法就像给大学生挖了一个“道德陷阱”,犹如逼宫,就是让你去跳,然后它获得商业卖点。就像浙江大学这四个学生我们骂他们没道德,没诚信。这不得不是说是媒体在利用“道德陷阱”吸引眼球,而大学生也往往因为种种原因就是跳了下去。这种考验,考验的不仅仅是大学生的诚信和道德,也让银行和教育部门不得不担忧国家助学贷款的回收可能性。我们思考一个问题,道德被透资和利用了,那如果“道德陷阱”也被透资和利用了呢?今天这已经成为很多的个案摆在了我们眼前,我们就不忧虑吗?

作为个别案例银行告大学生是可以理解的,我坚决支持这家银行告浙江大学那四名学生,但那如果真要遇到这种事就告付出的机会成本也太高了吧?这当然不可以推广,注定是不可行的方案。在全社会个人信用体系未建立起来前,先尽快建立一个国家助学贷款学生个人信息查询系统是十分必要的,让大学生置于全社会的监督之下。假如他敢欠钱不还,我们看哪个企业或者公司还愿意要他。

大学生利用道德也是可耻的,媒体动不动挖“道德陷阱”也是不应该的。我们不希望看到道德和“道德陷阱”同时被透资和利用。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