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在他一岁多时,因患小儿麻痹症导致双腿肢残。从此,他失去了像正常人一样站立、奔跑、劳动、生活的权利。但身体的残缺并没有阻挡他求生存的意志,多年来,他在颠、爬、跪中学会了干农活、修鞋、制作盆钵,不仅做到了自食其力,还改善了贫困的家境。他是一个跪着劳动却让站立者叹服的人。
学农活,改变“吃闲饭”的现状
10月13日上午,当记者见到邓守平时,他正冒雨在简易的工棚里制作盆钵。残疾的双腿无法支撑身体的重量,他只能跪着劳动。
现年46岁的邓守平是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高家堰镇高家堰村2组农民。在他呱呱坠地时,父亲为他取名“守平”,寓意“守望平安”。可命运却偏偏要捉弄这个满怀希望的家庭,在邓守平一岁多时,一场小儿麻痹症导致他双腿膝盖以下肌肉萎缩、关节变形,落下了终身残疾。
家庭的贫困、弟妹的增多注定了这个残疾的孩子无法得到更多的关爱。从邓守平懂事起,耳边总是响起父母沉重的叹息:“你要想办法自己谋生活,我们养不了你一辈子!”
15岁那年,只读了四年小学的邓守平辍学了,他是拖着残体、负着贫穷在爷爷奶奶相继去世后无奈失学的。身为两个弟弟、四个妹妹的兄长,理应为家庭分担些什么,可棉条似的下肢让他只能干着急。他不止一次抱着家门口的大树偷偷落泪,一遍遍问自己:“我该怎么活?长大后我该怎么办?”来不及过多地思考将来的路,他匆匆拿起了镰刀、钉耙,和大人们一起下地劳动。“家里太穷了,哪还经得起我吃闲饭,我只想尽力为家里减轻点负担。”聊起这一段,邓守平的言语间尽是无奈。
由于双腿残疾,邓守平只能干手上活,什么割草、砍柴、烧火粪、耕田他都学。为了干好这些农活,他没少吃苦头,由于双腿无法长时间站立,割草、砍柴时他就跪在地上;烧火粪时需要传土,他每次就端半筐粪土颠簸着前行;一次学耕田,他被大黄牛拖倒险些埋在泥沟中,当被人救起时,身上多处受伤。当时,他忍不住嚎啕大哭,哭命运的不公,哭自己的无能为力。但眼泪还未干,倔强的他又掌起犁在半爬半颠中学起了耕地。
就这样,邓守平在血水、汗水、泪水的交织中学会了一个农村庄稼汉都会的“手上活”。在那个干集体的年代,残疾的他竟也能挣到工分了,虽然微薄有限,但他总算是从“吃闲饭”变成了能劳动的挣分人。
干修理,完成对弟妹的承诺
可邓守平干农活是典型的“人吃亏,戏不好看”,拼着“老命”干一天,工分却少得可怜。用他自己的话说:“虽然没有吃‘闲饭’了,但挣的那点工分还是不够养活自己。”看着一贫如洗的家庭,想到自己仍然是个拖累,他时常自责。
1980年,那年邓守平19岁,六个弟妹有五个正在读书。一天,读小学五年级的二妹不小心弄坏了同学一支价值5元多的钢笔,当同学父母上门要求赔偿时,一家人真是愁坏了。在那个年代,在这个贫困的家庭里,5元多钱绝对不是个小数目。母亲吵、父亲打、妹妹哭,可同学父母就是要求非赔不可。眼看争执相持不下,看热闹的人越围越多,情急之中邓守平说出了自己都难以相信的话语:“缓几天,我赔!”他的话让大家愣住了,或许是他的坚定让人动容,或许是他诚实的眼神让人信服,同学家长终于离开了。
“这件事情对我刺激非常大。因为穷买不起钢笔,妹妹才借别人的;因为没钱赔人家,一家人才丢人现眼。想到这一点我就很难过,加上已经拍着胸脯说了狠话,所以下决心一定要学门手艺尽快挣钱。”邓守平说,虽然这件事让他觉得很受伤,却是改变他命运的一个转折点。
之后,邓守平拖着残疾的腿爬着颠着来到高家堰集镇,通过细心观察,他欣喜地发现:一个补鞋摊、一张修表桌、一个修车点每天都能挣个三五块。一番思考后,他选择了本钱最少,又容易学会的补鞋行当作为挣钱门道。
为了尽快掌握修鞋手艺,邓守平蹒跚着颠爬到14公里外的土城乡拜师学艺。师傅本打算用一个月教会他各种技术,谁想他刻苦用功,再加心灵手巧,只用一周的时间就掌握了各种鞋子的修理手法。学成的邓守平回到高家堰后立即借钱买回了补鞋工具,从此,高家堰三岔路便有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守平修鞋”摊。
俗话说“看事容易做事难”,摊子是支起来了,可很长时间都无人问津。邓守平通过观察发现,没有顾客光临一是缺人缘,二是担心修补质量差。于是他一面请人代写了“高质量修鞋、低价格收费”的大红承诺书悬挂在摊位上,一面要正在放假的两个小妹妹帮他叫摊。至今,邓守平仍清楚地记得:1980年8月12日,他挣得了有生以来靠自己双手挣得的8元钱。他用这笔钱赔偿了二妹弄坏的那支钢笔,还为两个小妹妹各买了一盒彩色笔,并承诺今后弟妹的学习用具都由他来负责。
由于修鞋的收入有限,邓守平就经常变换摊位,将鞋摊靠近自行车修理铺和钟表修理店,一有空就偷着学钟表和自行车修理。不到一年,邓守平硬是从钟表店和修车铺偷学来了修理技术,开始了“三艺同摊”的谋生生涯。从那时起,他不仅实现了自食其力的心愿,还兑现了他“负责弟妹们学习用具”的承诺。
做盆钵,创造幸福生活
一晃20年过去了,邓守平的六个弟妹相继长大,纷纷成家立业离开了祖居的老土墙房。年近四旬的邓守平却仍然孤身一人,与70多岁的父母生活在一起,原本由弟妹们成人后共同支撑的家,又落到了他一人肩上。对他更为不利的是: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少有人再愿花钱修一双旧鞋,而手表的计时功能和自行车的代步作用也逐步被手机、摩托车替代。邓守平费尽心力所学的谋生手艺不能再谋生了,生活再度陷入困境。
不甘贫穷的邓守平开始积极地寻找新的谋生门路,他对记者说:“我已经认准自己要吃‘手艺饭’,既然这门手艺‘失效’了,我就再学一门。360行,总有适合我做的事情。”
那时,高家堰镇白果坪盆景市场已经十分红火,邓守平了解到制作盆景的钵子大多是从江苏、四川等地购买,不仅成本高,而且损耗大。他想:如果能做盆钵,岂不是既方便了盆景户,又为自己找到了生财之道?可仔细一盘算,他又心冷了,自己没技术、没地方不说,启动资金又从何处筹呢?
邓守平的想法和面临的困难引起了当地政府和热心村民的关注。没有启动资金,时任高家堰镇党委书记、镇长的关成喜资助了他200元钱,还运来了两吨水泥;二妹也给他送来了一车江沙和50公斤铁丝。没有地方,一村民主动让出了自己的地盘让他搭建工棚,并答应教他制钵技术。许多盆景专业户都承诺优先购买邓守平的盆钵。在众人的帮助下,邓守平的盆钵加工厂于2002年春夏之交开张了。
由于邓守平下肢残疾,做事十分不便,别人一天做三个钵,他一天起早贪黑还做不完一个钵。在制作工程中,他只能单膝或双膝跪在地上,天长日久,原本就变形的关节越发扭曲。但邓守平十分珍惜这难得的机遇,他克服了身体残疾带来的种种障碍,终于在盆钵制作业站稳了脚跟。为了使客户满意,他用心钻研制钵技术,在线条流畅上下功夫,在盆面光泽上花气力,在盆钵的种类规格上动脑筋。制作过程中从不偷工减料,所做的盆钵销路很好。聊到这里,邓守平掰着手指向记者数算:“一个钵能卖20块钱,我每天做一个钵除开成本还有十几元的收入,虽然不多但是很稳定。”言语间十分满足。
在制作盆钵的的第二年,也就是41岁那年,邓守平终于成家了,爱人虽然是个聋哑人,但善良、勤劳。聊到这里,他笑着对记者说了一句:“能娶到她我很知足。”2004年元月,他又添一喜,妻子为他生下了一个大胖小子,身体十分健康。
而今,邓守平一家的生活还算不上富裕,但有老有小的三代之家和谐、幸福,时时荡漾着满足的欢笑。采访中,他告诉记者,除了制作盆钵以外,他还种了一亩多地,养了三头猪,他坚信只要努力,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
看着依然半跪在地上劳动的邓守平,记者再一次叹服。
来源:三峡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