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家庭子女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
2007-10-16

来源:诸暨网

    随着社会的进步,离婚率的上升,单亲家庭逐渐增多,对这类特殊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本文就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特点及成因

    一些单亲家庭子女年龄较小,生理及心理都不成熟,对父母之间关系的微妙变化认识不深刻,甚至感到莫名其妙,由此还产生对社会生活的弯曲认识。主要有以下一些心理特点。

    1、强烈的恋物性和恋异性

    在对一些单亲家庭子女的研究中发现,这类家庭的子女由于在家中缺少爱而产生情感缺陷,使他们向外寻找情感“依托”,这种依托的最初阶段,常借助于物,从而表现出强烈的恋物性。对物的精神寄托,稍后就发展为同学之间的交往需求。如女孩喜欢寻找比自己高大、英俊,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作为自己的“偶像”和“保护者”。

    单亲家庭中由于缺少一种情感交流,子女在外面表现出来的这种特别心理现象,有的教师不问青红皂白以“早恋”问题来处理,这是不恰当的。

    但这种行为有可能导致“早恋”,这时必须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心理,才可能避免其它问题的发生。

    2、孤僻感和被遗弃感严重

    单亲家庭的子女,在情感方面的缺陷,往往使他们感到身上存在巨大的空缺。当听到别的同学谈论自己的父母对他们如何关心和爱护时,他们的心里就充满了痛苦和沮丧。

    由于社会上对离异家庭的偏见,无疑对孩子的自信心又是一种伤害,当某一个孩子被人家称作“父(母)亲不要的孩子”,这在子女的心里又投下一块巨大的阴影。导致孩子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和被遗弃感。

    3、心理敏感和心情烦躁

    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单亲家庭的学生心理十分敏感,具有突出的烦躁心情。

    一方面,由于生理和心理的自然发展规律使绝大多数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心理躁动加剧;另一方面,情感有缺陷的学生对这一心理变化适应能力相对较差。

    因为关心他的人少,他们认为可依赖的人也少,只好把自己不能理解的问题藏在心中,最终表现出对外界事物的极端敏感,遇事较为烦躁,对于遇到的小小伤害也会马上给人颜色。

    一般说来,心情烦躁是产生过激行为的前兆,这种情况,应该引起教师和家庭的注意,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二、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对策

    根据这类学生的特点,对他们的教育,必须以情感为依托,尽量发现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培养他们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恢复他们正常的心态,使其与其他同学一道走好学生阶段的人格塑造过程。

    1、学校应提供良好的心理氛围,注意情感育人的作用。

    实践证明,学校教师对这类学生的成长应提供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以弥补家庭环境所带来的缺陷,努力为他们创设一种没有轻视、没有妒忌、没有敌意,充满体谅、平等、真诚的环境。

    首先,可以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如参加社会实践,学雷锋做好事,使他们从中获得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

    其次,教师要主动去信任、理解、尊重这类学生,关心、帮助和爱护他们,培养其健全的人格。以真诚的情感,以榜样的形象,以生活的美好,来激活学生丰富的情感领域。

    2、帮助他们改善家庭关系,让他们感到家庭的温暖。

    家庭是孩子性格的发源地。家庭关系的改善对这类学生的成长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所以,我们必须使家长正确认识到这一点,并担负起教育的责任。

    一方面,学校与家庭要经常取得联系,达成共识,以帮助其家庭关系和谐发展;另一方面,要与学生单独谈心,恰如其分地指出他们家庭的缺点,告诉孩子真相,教会他们识别大人的优点,减少家庭矛盾。

    3、创造条件,多给他们表现机会,提高自尊心、自信心。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个体只有彻底摆脱自卑心理的束缚,人的个性才能得到完全的解放,潜在的才能才会被发挥出来。

    因此,要创造更多的更好的条件,让这类学生参加班集体管理工作,给他们表现自己才能和本领的空间,这样能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克服自卑心,使他们从中获得集体的力量,从而把对外界的注意力更多地转移到班级工作中,转移到学习中,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草塔镇小 陈 东)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