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三农在线—农民日报
你见过这样的长寿之家吗?“一家”三口年龄相加为227岁,“大兄弟”景玉振72岁,“二嫂”陈梅兰75岁,“大嫂”王绽花80岁。
这个长寿之家是河南省唐河县桐寨铺镇的一个互助家庭。
其实,他们并非一家人!
景玉振是桐寨铺镇6组人,子女均在外打工,一人生活。陈梅兰、王绽花为赵冢村人。陈梅兰有两个女儿,均在外打工,每月定时各寄回100元。王绽花儿子在街上做生意,孙子去了深训。2001年,随着老伴去世,同村的两位老太太,就在镇东边住了下来。
去年11月,看到一路之隔的景玉振老汉一个人生活很不快乐,两位老太太商量着让他来家里一起吃饭。
“只是多添一瓢水嘛。”景玉振十分高兴:“我负责买煤,买米,买面。”过几天,景玉振又提出再出30元钱作“家里”其它花销。听他这样说,两位嫂子差点跟他翻了脸,最后以出10元的标准达成协议。“现在菜不便宜,肉也贵了,不能让老嫂子们吃亏。”他对笔者说。
不是一家人却吃一锅饭,这三位空巢老人的互助生活方式受到了镇上群众的一致好评。很快,这种自立自助、快乐生活的“互助家庭”形式在该镇发展到了5“家”,近20余位空巢老人重新组合了“家庭”。
“互助家庭”在唐河县出现,不是偶然的。拥有130万人口的农业大县仅外出务工人员就达35万之多,大量的留守老人滞留在乡村、集镇。“虽然每月都能收到娃儿们寄回来的钱,可总觉得心里空荡荡的。”大河屯镇郝老庄村70岁的郝学议说,“我虽然符合‘五保老人’条件,可我不愿意去,俺几个人在一起生活比在敬老院更自由、更随便,更快活。”在该镇,30多个空巢老人组建的9个“互助家庭”天天洋溢着笑声。
“这几年县里在社会保障上加大了投入,乡乡建起了敬老院,空调、洗澡的地方都有,可有的老人就是不愿意去。他们说去了没有家里美,这也是互助家庭出现的一个原因。”县民政局副局长杨天祥说。
唐河县这种空巢老人自建的“互相家庭”大约有1200个,近6000名空巢老人重新组合了新型家庭。
“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丰厚的文化底蕴营造出的和谐大环境。”县委宣传部长买林平说,“县里在大力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同时,常年开展以‘学法津、学道德、学科技’,争当文明家庭、争做文明个人、争创文明新村的‘三学三争’活动。”
“特别是去年以来,以宣讲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的16个宣讲团深入乡村,宣讲农村涌现出来的新人、新事、新风尚,感染着整个社会。同时,县城兴建起了3个大型文化广场,乡镇村文化广场也达60余个,空巢老人有了活动场所,这种互帮互助的家庭自然而生。”
唐河空巢老人自建“互助家庭”的做法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认可,子女们出去打工不再担心家里老人了,政府部门也减轻了压力。
“以乐观向上的心态走出空巢,努力让自己的晚年生活充实,精神愉快,唐河这种互助家庭为我国农村单身老人晚年康乐提供了新样本。”南阳师范学院教授、社会学博士李文安这样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