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一名某公司的财务副总,今年10月辞职后开始从“百富排行榜”上挑选身家上亿的女富豪,写恐吓信进行敲诈。不过,到11月被朝阳警方控制时为止,这名男子也没有获得一分钱。 [人物] 今年7月,李某研究生毕业后,被北京一家公司聘为财务副总经理,月薪7000元。但他只干了3个月,就由于人事纷争和嫌薪酬较低,辞职离开了公司。[详细] | |
| |
|
我们的家长和老师,好像只关注孩子和学生的学习成绩,只要考试成绩雄起,就万事大吉。殊不知,品质是人身上最重要的成绩,品质疲软的人,知识越多学历越高,对社会和家庭的危害越大。 毕业于北京某大学的28岁硕士李某,将学到的知识用于犯罪,他潜心研究中国富豪排行榜,然后逐个给富豪写敲诈信,索要上千万元。2006年10月30日,李硕士被北京警方刑事拘留。 《义务教育法》规定,学校要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纵观当今的中小学,切实将对学生实施品德教育放在首位的,可谓凤毛麟角。何谓品德教育?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活得有尊严,受到老师无条件的尊重。有尊严的人才会尊重他人,遵纪守法。如果老师只凭考试成绩决定是否尊重学生,学生的尊严将受到伤害。没有尊严,导致没有廉耻心。 学校忽视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就可能使学校变成制造坏人的工厂。李硕士就是一例。 | | | |
|
高学历人群怎么了? 我国具有本科和研究生学历的人才的比重仅占1.38%,总数不超过1000万人。但,就是这么少的高等教育比例而却又遭遇高学历人群失业率逐年增多、道德及各种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大学毕业生就业一年比一年难、在校大学生许多心理问题等等,无不提出了许多值得社会各界人士深思的问题。所有的这些,无不让我们困惑和质疑:高学历人群怎么了? | |
“高学历”咋成了“问题群体”? 高学历不等于高能力,日渐成为社会共识。没人有资格要求这个社会对他青眼有加,我接触的高学历朋友同样如此认为。对于自己的劣势,他们则更为清醒,那就是这个世界充满了无数的可能性,即便自己最为擅长的领域也不敢自大。因此,对于他们来说,一个人一辈子能做成一件事,比如找到一段基因,编辑一个程序,搞清楚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人为什么要活着等等,就心满意足了。 | |
高级知识分子家庭也有性虐待 从某种程度上说,家庭暴力已不分阶层了,“蓝领”家庭或“白领”家庭都可能出现,而且高学历家庭暴力更加隐蔽化。从总体上看,知识分子家庭的暴力形式以冷暴力和性暴力为主。像干涉配偶行动自由、恶意贬低、故意刁难等,这样的精神虐待都属于冷暴力。而性虐待是强迫配偶进行性生活,损伤其性器官等。 | | | |
|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发布2006年《中国人才发展报告》。《报告》指出,由于用人观念和制度安排存在欠缺,我国的人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人才浪费情况触目惊心。 人才观念畸形 人才高消费趋向非常明显。在许多经济相对发达城市,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普遍提高。文秘、推销等职位须在本科以上,计算机、法律、工商管理等热门专业起点为硕士。人才市场形成了“博硕多多益善,本科等等再看,大专看都不看,中专靠一边站”的畸形局面。这也成为当下人才浪费最典型、最普遍的方式。 高学历内耗严重 内耗严重,排斥竞争。余仲华认为,一个单位没有优良的组织环境,体制不合理、分工不明确、责任不清楚等,都会造成“人不能尽其才,才不能尽其用”的局面,甚至是发生“内耗”。 人才闲置性浪费 人才的闲置性浪费也相当普遍。《报告》相关章节中提到,有些单位领导从小团体利益出发,甚至凭个人好恶决定人才的去留和升迁。对本单位根本用不上或一时用不上、而其他单位又急需的人才卡住不放;对业务专业突出、棱角太分明的人才存有成见,即使工作职位急需也架空不用,造成了人才的闲置性浪费。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