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修鞋匠”援助贫困生
2007-09-30
 
xawb.com 2007-09-30 09:52:36 西安晚报
 
 

肖俊瑞有时还操起老行当。

  一次意外事件差点使他全身截瘫,左腿残疾饱受生活的磨难,使他比常人更加懂得珍惜人间的真情与温暖。在自己的生活并不富裕的情况下,在最近4年里他先后资助了3名家庭贫困的在校女大学生,并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给她们以精神上的支撑,使她们的学业得以延续······

  本文的主人公叫肖俊瑞,是铜川市印台区一家鞋店的店主,为人热心又低调。和他相邻数十年的邻居包括身边的熟人朋友,几乎都不知道这个经历坎坷、身有缺陷的老板其实有着一个古道热肠。这些年来,他在自己的生活刚刚说得过去时,先后资助了3个家庭贫困的在校女大学生。

  “怀揣爱心奇迹就在身边”

  “人生的美好不在于得到了多少。而在于世间有爱,有爱的世界比什么都美好、可贵。只要我们每个人怀揣一颗爱心,我相信,奇迹就在我们身边。”这是肖俊瑞用来勉励自己也用来鼓励那些贫困大学生的话。谈起他和这些贫困女大学生的不解之缘,肖俊瑞有一肚子的话想说。

  “2004年,我第一次看到了4个贫困女大学生的故事,我的心灵被深深地震撼了。说实话,我是流着泪看完关于李晓茹那集节目的。”李晓茹的母亲是一个患有重度小儿麻痹后遗症的农村妇女。她长年累月手拄着一根木棍,行走在乡间地头。为了生活,她付出了比正常人多得多的艰辛。就是这样,她把女儿培养和教育成了一个大学生。可以说,她与肖俊瑞有着相似的经历。“尽管我自己也不富裕,但我毅然决定来资助她完成学业。”

  通过陕西省红凤工程办公室,肖俊瑞每年都给李晓茹资助1000元的学费,一直到她今年毕业。其间,每年过年还会给晓茹家寄去200元。去年晓茹得知肖俊瑞的生意遇到困难,为了不让肖叔叔再寄钱,就没有把自己的新地址告诉肖叔叔。肖俊瑞感慨地说:“这孩子太懂事了,家庭的困难不仅没有吓倒她,而且带给她巨大的精神动力。”

  2005年,肖俊瑞又资助了一名来自咸阳淳化的女孩王琳,每学年给1000元学费是最基本的。那年,王琳以640分的优异成绩考入西安交通大学临床医学系本硕连读,要在大学里连续学习7年。肖俊瑞很欣赏这个聪明坚强的女孩。上大学后,她的英语成绩不太理想,经常夜以继日地赶英语课程,同时还不能把其他课程拉下。王琳在给肖叔叔的信中讲到了那一段日子,她经常是晚上十二点睡觉,凌晨三四点就要起床。期中考试的时候,她每门课程都是八十多分。除此之外,每周都外出做兼职。得知肖俊瑞生意上遇到困难后,她写信对肖俊瑞说:叔叔,如果您有困难的话,可以停止资助我。但是,我还是要感谢你!感谢你对我所做的一切。因为我明白,您也不容易,而且我自己也应该自立、自强。肖俊瑞在回信中告诉她说:除了好好学习,你什么也不要去想,我既然选择了要资助你,就会去实现我自己对你和对红凤工程所做出的承诺。

  为了这个承诺,肖俊瑞自己几年也舍不得添一双新鞋。他的凉鞋穿了4年,尽管鞋底已经修的再也不能修了,他还是舍不得扔掉,用胶水粘了粘继续穿。但他每次出差到西安,与李晓茹和王琳见面的时候,都会带她们去买上几件衣服、鞋子。肖俊瑞憨厚地说,“我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既然你选择了要做社会公益事业这个义务,你就好比上天梯一样。尽管不知道它的头在那里,但我们必须也必然要往上去。”如今,王琳已经顺利地上到大三了。但没有多少人知道,肖俊瑞这个充满爱心的残疾鞋匠,曾有过一段苦楚的人生。

  幼时不幸造成终身遗憾

  肖俊瑞的病其实很偶然。儿时的他是个十分聪明却又淘气的孩子,对什么事情都充满了好奇心。也就是这份好奇心,给肖俊瑞带来了终生的遗憾。

  5岁那年的一天,在家玩得无聊的他问母亲:“我爸到哪儿去了?”母亲说帮村里一户人家杀猪去了,小俊瑞想:“既然是去杀猪,肯定就有猪肉吃了。”于是就满村子找,终于在一家丁姓村民家找到父亲,忙得焦头烂额的父亲哪有心思照顾小俊瑞,让他赶紧回家。淘气的小俊瑞就躲在门外等。那时已是初冬,下着蒙蒙细雨,没多久就成了小雪花。好不容易忙活完的父亲,看到了缩成一团的小俊瑞,饭也没顾上吃,就抱着他回了家。那天晚上,为了保暖,父亲把他的棉袄盖在了被子上,其实棉袄已经被淋湿。一家人挤来挤去,这件淋湿的棉袄最后盖在了小俊瑞身上。次日早上,父亲把小俊瑞抱下炕,没想到小俊瑞全身都是软的,浑身和四肢用不上一点劲,“扑通”一声瘫在了地上。在村上的医疗站检查后,医生说是“湿气”进入脏腑所造成的,得抓紧治疗,否则会全身截瘫。

  以后的几年时间里,父亲就背着他四处求医,打听到什么地方能看这种病,再远的路也不辞劳苦地去找大夫。几年下来,不仅把父亲从城里带回来的安家费花的一干二净,还欠下许多债务。小俊瑞渐渐变得非常懂事,有一次外出就医,爸爸问背上的小俊瑞:“等你长大了,你会像爸爸这样背着你一样到处走吗?”小俊瑞说:“当然背啊,我不背你谁背你啊?”爸爸当时听了心里半是高兴,半是心酸。最终,小俊瑞左腿落下残疾,就像小儿麻痹后遗症一样。多年以后,小俊瑞给人这样说:“当时我哪里知道,我永远都不会背得动爸爸了。”

  1974年,肖俊瑞初中毕业后又回到家乡———铜川市印台区红土镇东王村。1976年,肖俊瑞开始跟一位席匠学习编席的手艺。从此,肖俊瑞成了个大忙人,拖着一条残疾的腿去给人家编席,方圆二三十里的地方都跑过,一天能挣个一块五左右,靠这一点微薄的收入补贴家用。一个17岁的孩子过早地品尝到生活的艰辛。

  “生活把我从农村逼向城市”

  1978年秋天,父亲外出途经阎良时,住在朋友丁西京家,当时丁西京在红安公司工作。父亲就把肖俊瑞的情况对丁西京讲了,善良的丁西京很同情肖俊瑞的遭遇,答应在阎良给他找一个鞋匠,让他学习修鞋这门手艺。后来肖俊瑞学成出师,想自己开一个修鞋摊,丁西京又帮忙买来原料、工具,到工商所办理各种手续,对肖俊瑞的照顾简直比亲兄长还亲。这一切使从小备受他人冷眼的肖俊瑞感到莫大的温暖,一直铭记在心。

  当年底,肖俊瑞回到铜川城关街道摆了一个修鞋摊,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修鞋匠”。在城里谋生对一个正常人来说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更何况一个腿有残疾的人。修鞋摊第一天开张的时候,他坐在鞋摊前不敢抬头,生怕被人认出来。肖俊瑞后来回忆到:“其实街上哪有人会认识你呢,是自己心里放不开罢了。”第一天摆摊,肖俊瑞挣到6块多钱,这让肖俊瑞很受鼓舞———那时很多青工的月工资也不过30多块钱。肖俊瑞在城里住过月租3块钱的房子,人缘极好的他受到周围人的热心帮助;他也曾和一位打扫厕所的老大爷住过,善良的老大爷从未收过他一分钱的房租。

  1988年,肖俊瑞看到一篇关于一个普通商人自己制作皮鞋、创建自己品牌的报道。受到启发的他赶到西安、咸阳等地考察,感到做鞋的程序太复杂,自己还缺少这方面的实力,不如卖鞋来得方便。说干就干,但那时的肖俊瑞单靠修鞋并没有多少积蓄,好人又一次让肖俊瑞遇到了。郊区乡镇企业局局长张应龙了解此情后,积极的帮忙找担保人,肖俊瑞从银行顺利贷到3万元的开店资金。就这样,肖俊瑞的城关前进鞋帽店开张了。

  从1988年创建城关前进鞋帽店至今,肖俊瑞先后在店里安排城市和回乡青年20多名。生活终于出现转机。当然,这个鞋帽店对肖俊瑞来说还有一层重要意义,他和他的爱人就是通过这个鞋店走在一起的。

  肖俊瑞感慨道:“生活把我从农村逼向城市,最终改变了我的命运。”

  “将资助工作进行到底”

  其实肖俊瑞的生意也并非一帆风顺。1996年,他看别人开客车搞运输生意很不错,于是东拼西凑买了一辆客车干起了客运。毕竟是外行,结果客运没搞好,自家的鞋帽店也因没精心打理而惨淡经营,这样一直持续到1999年。肖俊瑞无奈之下只得回来重新操持起鞋帽店的生意,到了2006年好不容易才把欠下的10多万元还上。同年,他投资七八万建的蜂窝煤厂,又赔得一塌糊涂。

  即便这样,肖俊瑞资助贫困大学生的信念一直没有动摇过。今年,肖俊瑞又资助了一名来自革命老区延安的一个女孩———冯聪莉,第一学年的1000元学费已经寄了出去。

  “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敢去面对。我是在逆境中长大的孩子,我知道父辈们是如何艰辛,我从小就懂得了怎样做人和怎样做事。我们可以把贫穷和贫困当成一种动力。”多年来,他对每一个贫困女大学生都说过这番话,以此勉励她们正确面对现实,正视一切。

  肖俊瑞所做的这一切,当然离不开家人的支持,特别是妻子。这么多年来,她在背后默默无闻的支持着肖俊瑞。“请放心,不管到何时,我一定会将资助工作进行到底的!”肖俊瑞对记者如是说。文/图记者姚村社实习生李敏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