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老人身上独具农民气质
2007-09-26

2007年09月26日09:50  来源: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日报   

    嫡传曾孙齐耕夫在粤回忆齐白石:

  白石老人身上独具农民气质

  纪念齐白石逝世50周年

  核心提示

  1957年9月16日,一代国画宗师齐白石在北京去世,享年94岁。

  半个多世纪前那个白髯飘逸、双颊微陷、解衣盘腿作画的硬朗老人,笔下的乡野情趣长流不竭,一盆鲜嫩的菖蒲、一池活蹦的河虾,令远在欧洲彼岸的毕加索“望洋兴叹”:“我不敢去你们中国,因为中国有个齐白石。”

  为纪念这位20世纪名震寰宇的艺术巨擘,9月,一系列纪念活动在全国蔓延开来:9月8日,首都艺术界在北京集会,纪念齐白石大师逝世50周年;16日中国文联首设“齐白石奖”;22日,167幅平日难得一见的齐白石精品画作集中亮相于辽宁省博物馆……日前,齐白石的曾长孙齐耕夫来到佛山举办了纪念“齐白石世50周年纪念画展”,本报记者特别前往采访了这位齐白石嫡传后人。

  ○艺术成就

  邵大箴(中国美协理论艺委会主任、中央美院教授)

  从“俗”中来,到“雅”中去

  回溯20世纪中国美术史,齐白石是不可或缺的人物。20世纪中国美术主流,是以徐悲鸿等人引领的吸收西方艺术改造中国画的主张。可是,齐白石通过从中国民间“俗”艺术中来、到传统文人“雅”艺术中去,他的艺术语言中没有西洋技术,不用素描手法,而是纯粹用书法等手法丰富中国传统绘画的表现力,使几近枯竭的中国传统绘画文脉得以延续。

  齐白石植根传统,师法造化,把生活中熟知、热爱的事物统统都搬进了他的画面上。他讲究“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有人说他对传统文人画的贡献犹如将艰涩的古代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为普罗大众所喜爱。

  毕加索对齐白石钦佩至极,经常临摹齐白石的画作。毕加索曾对张大千说:“齐白石真是你们东方了不起的一位画家!……齐先生水墨画的鱼儿没有上色,却使人看到长河与游鱼。”

  没有见过的东西他不画

  记者:您儿时跟齐白石学画,得到他的亲传,情形是怎样的?

  齐耕夫:10岁的时候,一次他带我去北京香山看红叶,他让我把树上的一个小虫逮过来,仔细观察翅膀上的筋骨,回家后他就让我拿笔画。当时我感觉自己画得什么也不像,没想到他却眉开眼笑地说:“你有你的办法,不错不错。”其实他是在鼓励我,他当时不要求我什么,就是叫我捉来蟋蟀、知了、螳螂、蚱蜢等各式各样的昆虫,叫我反复地观察。

  晚年齐白石很少出门,他就是躲在家里画画,早上画,午觉后再画。我记得他最大的嗜好就是每天守在玻璃缸前看他养的虾,一看就是一个钟头,这也正是他下笔如有神的原因。他时常讲,没有见过的东西他不画。

  为一罐米斤斤计较

  记者:在您的回忆里,白石老人性格怎样?

  齐耕夫:家里的柴米油盐他都要亲手掌管,平时他腰间就挂一串钥匙,足足一斤多重,每天家里大师傅做饭的时候,都要先找他开柜取米。

  我记得有一次,家里有10多个人吃饭,他就给了大师傅3罐米,师傅说今天人多不够吃,他就勉强加了一罐。最后煮出来一人一小碗,大家没吃饱坐着不走,他就从腰前鼓鼓的皮包里取出一叠人民币,他对人民币没有概念,分到多少就是多少,有1元的有10元的。结果我分到了一张10元钱,那时10元钱相当于现在的上千块啊!我记得他那顿饭总共分给了大家120元钱,后来大家出去吃,每个人才花了不到3毛钱。

  一棵白菜换一张画

  记者:他的生活一直非常节俭?

  齐耕夫:是的,他吃穿都非常简单,但也有大方的一面。他对家里人很严,但对待外人却非常和蔼,有求必应,如果湖南老乡流落到了北京,他都会救济、给钱,回家没有路费他也会给。

  究竟是慷慨还是吝啬,他还要分人对待。我记得解放后的新任交通部长章伯钧和罗隆基每人送来500块钱请齐白石画虾,并且反复叮嘱白石老人要画7只虾,可没想到最后齐白石只画了5只。他说自己的虾是100块一只,结果弄得章伯钧、罗隆基又各添了200块,白石老人才肯补画上两只。

  可是有一次齐白石去买菜,卖菜的年轻人说要用一车白菜换他画的白菜。他二话不说就画了一张却只要了一棵白菜。

  他不教江青学画

  记者:作为一位后世敬仰的艺术大师,齐白石是否有独特气质?

  齐耕夫:他非常有风骨,刚解放时,毛泽东对身边人说不希望江青从政,不如让她学点什么,身边人建议江青去和齐白石学画。谁知问到齐白石那里,他一口回绝了,说江青他不敢教。江青还为此一直怀恨在心,文革时将齐白石打成了“黑画家”。

  生前创作不下3万幅

  记者:齐白石的画作已成为拍卖市场上中国画的标杆,根据雅昌指数统计,2006年全年齐白石画作成交额突破了1个亿。

  齐耕夫:去年他的一幅画拍出了1500万的高价,如果他活到现在,也会指责今天的画风浮躁,画家跟着市场走。齐白石生前创作极多,大约不下3万幅,虽然卖了很多画,但都是为了养家糊口,价格不高。

  他的作品市场上假的很多,我亲眼见过的真迹很有限。他的大部分精品还在博物馆,最多的是在辽宁省博物馆(原东北博物馆)。因为他的三儿子齐良琨是这个博物馆的馆长,所以有许多齐白石精品上都有“东北博物馆收藏”的落款。

  ○点评白石代表作

  郎绍君(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

  1、《群虾》 1947年作

  齐白石以诗画结合的方式,借鱼虾抒写个人的喜怒哀乐,他约40岁开始画虾,直到70岁后才“得其神”:充分表现出虾的透明感、分出虾身各部的软硬浓淡,写出腹部的蠕动姿态、长须有开合摇动感等等。

  2、《龙山七子图》 1954年作

  齐白石把金石笔法引入山水画,物象简少,境界新奇,创造了独树一帜的减笔大写意山水。其作品大体缘于两个基本母题,一是家乡景观,二是远游印象。家乡景观多画村居、院落、渔庄、荷塘、柳岸、松溪,时或点缀鸡鸭、竹径、老屋等,几乎没有重峦叠障,枯木寒林。远游印象多湖海扬帆,洞庭日出、桂林山水、洲渚鸬鹚、蕉林书屋等。

  专题采写:本报记者 李培

  图:

  齐白石自画像。

  《群虾》 1947年作

  《龙山七子图》 1954年作

  ↑3、《蛙声十里出山泉》 1951年作

  白石老人91岁为现代文学馆画《蛙声十里出山泉》,题目是我国著名文学家老舍所起。画面表现了:峡谷,以及其间的流泉,几只活泼的小蝌蚪在畅游。齐白石用蝌蚪离开水的源头,使人联想到青蛙和它的叫声。在该图中,画面上没有蛙,而观众有如闻蛙声之感。而这蛙声也非是即时可“听”见,而是在数周后的,十里山泉出山的溪水中。这是绝妙之至的构思。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