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通日报
人到晚年,受临终生命的促动,往往怀有强烈的惧老心理。人类本来就具有趋向“不衰”和盼望长寿的冲动,这种冲动愈大,惧老心理就愈加强烈。
因此,对衰老极度敏感,全神贯注的结果是自我暗示,自我加压,形成了种种惧老表现。不妨把几种突出的表现谈一谈:
(1) 偏激
表现为两个相反的偏激趋向。一种趋向是以衰老认定自我价值,以点代面地否定自我,把自己看成“朽木无用”。
另一种趋向是以衰老的需要,过高要求别人,希望得到他人的敬重、关心、照顾,却忽视他人及社会的实际条件、能力和可能性。如此心理落差反过来又激化了偏激,即由此自暴自弃,产生对他人的抱怨和不满。
(2) 疑病
无病亦疑,有病更疑。即使是对一些轻伤小恙也自认为病人膏肓、无药可救。间或谈病色变,问病不止,求医换药不断。心理紧张,表现为惶惶不安。
疑病使人对衰退的机能极度敏感。他们似乎有一种特殊能力,即一般人不能感觉到的体内变化和体验不到的痛苦,他们皆有所感。
(3) 孤独
自我评价过低,生存意识消极及对他人的不满和抱怨,结果,自我行为约束和自我精神“封锁”加大了与社会的疏远,形成了孤独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模式,产生了矛盾的孤独心理。
这类老人既希望别人关心照顾,又惧怕期望落差带来心理冲撞而拒绝与人交往;既行为孤独,性情孤僻又惧怕寂寞,孤傲的态度使人望而生畏,难于接近,与周围人的距离拉大又促使了孤独。
(4) 幻想
受衰老促动,惧老和盼望长寿的冲动愈发强烈。于是,以自己的过去及他人的健康在心理描述未来。即以幻想假定欺骗自己,以获得一时的心理宽慰,自认、自考和自我陶醉而盲目乐观。
比如,爱听他人关于健康的恭维话,一句“你愈来愈年轻了”可让其喜形于色;而一句客观地评价,“你的确老了”却让他极度慌张。
(5) 怕死
惧老的核心是恐惧死亡。死亡的阴影一直笼罩在心里。为此,惧怕谈论死亡,不敢探视病人,怕经过坟场和听到哀乐。甚至,看到一只死亡的动物也备受刺激,不敢正视。
(6) 抑郁
由于晚年是人生的丧失期,心理比较脆弱。面对衰老的客观事物惧而无奈,最终极易造成抑郁。这种抑郁性质顽固,促使其生活兴趣进一步下降,无愉快感。
终日感到疲惫,或情绪激动、动辄发火;或自卑自责、自怨自叹;失眠或嗜睡,思维艰难、做事消极。重者可有自杀倾向和行为。
因此,老人们要走出晚年的惧老心理,必须从两方面着手。
首先,作为老人要树立积极的生存意识。即正确对待人生,科学看待生命。通过对人生和自我价值的合理认定提高对生命意义的领悟。
由此,结合自身条件继续服务社会以激发生活热情、体验生活情趣,消除身心衰老对自我的不良暗示。正确对待疾病,有病求医,相信科学,不过分关注生理上的细微变化和片面强调他人对自己的态度。
其次,社会、家庭要重视老人的生活,关心老人的健康,不仅让他们老有所养,更要老有所乐。关心老人的心理健康,及时帮助他们走出惧老心理则是精神赡养不可忽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