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心理:重大轻小
2007-09-21

来源:SOHU新闻—工人日报

    中国人不大重视细节,与我们的传统文化心理有一定的关系。中国人具有“重大轻小”的传统文化心理,可能是受“华夏中心论”以及疆域辽阔、地大物博的泱泱大国之风的影响。

    中国人一向重大轻小,凡与“小”沾边的事物,均受到轻视,如“小人”、“小气”、“小心眼”、“小事”、“小节”等,都受到以做大事、当大官、建大功、立大业相标榜的“大丈夫”们的蔑视;科学技术在清代被视为“奇技淫巧”,发明创造被视为“雕虫小技”,是“壮夫不为”的事情。 

  不愿意做小事,所以就不可能把小事做细。但是,魔鬼存在于细节之中,更直接地说,事物的规律存在于事物的细节之中。

    不愿意做小事,不把小事做细,就不容易找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也就失去了认识事物内在联系和本质的机会。

  其实,人生无大事。大事是就其对人生的作用而言的,如工作、婚姻、家庭、事业等,但就其具体的实施来说,无大事可言。

    因为,人生的任何事,都是由一个个平凡的、系列的、连贯的体现思想内容的小动作来实现的。这些小动作都做到位了,那么,事就做成了,否则就失败了。

  在中国人看来,个人的事只能是小事,而需要很多人合作才能完成的事,才算是大事。如举办奥运会、三峡工程、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等才算是大事。

    美国阿波罗号航天飞船登上月球时,航天员阿姆斯特朗留下了一句世纪名言:“我现在迈出的是一小步,但在人类历史上却是一大步!”试想,一个人迈的步再大,能有多大?

    世界跳远的最高纪录不到9米,阿姆斯特朗的一步只不过是1米左右的距离,但对人类实现登月的梦想来说却是伟大的进步。

    那么,这个进步是他一个人创造的吗?绝对不是!在他的身后,有着无数人的努力。把阿姆斯特朗送上月球的阿波罗号宇宙飞船就有几百万个零件,需要无数人的努力。

    因此,人类历史的一大步是集无数人的无数个细节于一体的一次伟大的行动。而所谓的伟大与成就都是由一件件小事,由一个个细节积累起来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与重大轻小的心理相应的,就是对事物重定性、轻定量,重概括、轻数据。这导致了“大概”、“差不多”、“少许”、“若干”、“无数”等一些模糊性的词汇在社会上使用频率极高。如我们在做菜时,对调料的要求都是“盐少许”、“醋少许”、“酒若干”等。

    一次,我要到外地讲课,便向一位朋友询问天气状况。对方回答说:“最近我们这里挺热。”这种模糊的回答就无法满足我的要求。因为,这让我无法确定到底该穿什么衣服。如果他直接说,最高气温24℃,最低气温16℃,那我就知道了,西装用不着带,带件长袖的衬衫就可以了。

    但是,我们就是不习惯采用这种精确的数据化的交流方式。在东北,我批评东北人的口头语“老了”(很多的意思),那么“老了”是多少?在河南,我又批评郑州人的口头禅“再说吧”,“再说”是哪天说?北京人也喜欢拍胸脯承诺“没问题,包在我身上”,指向不具体,也就等于没承诺,拍拍衣服上的灰尘也就忘到九霄云外了。

    当然,《水煮三国》的作者成君忆先生也曾批评我,讲课和交流常常是“大概可能也许是,但是恐怕不见得。或者还是有道理,个人看法很难说”。

    这只能说明我还颇知自己的浅薄而不自信,未敢作果断和坚定状,算不得真正的“专家”。但所有这些不确定的交流的确不利于沟通。

  应该说,中国古人对细节的认识是非常深刻的,如“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不矜细行,终累大德”等,但为什么这些思想在后来的社会发展中却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