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入北京大学是很多学子梦寐以求的事,可是吉林梅河口市的小勇(化名),却在北大学习了两年后悄悄退学,想重新复习考清华大学。对于他的自作主张,父亲一气之下称不再供他念书。近日,小勇将父亲告上法庭。(11月7日《新文化报》)
在中国,北京大学是首屈一指的名牌大学,能够进入北大深造,对大多数学子及其家长来说,无疑都是一种无上光荣的事。但是,却有小勇这么一名大学生做出了惊人之举,在北大就读两年后“将北大抛弃,准备投入清华的怀抱”,其胆量与魄力可谓大矣。
而类似于“大胆小勇”的新闻前一段时间也有一个,18岁的周剑2001年第一次考上武汉大学,但由于痴迷网络多次旷课被校方勒令退学。随后,他回家复读1个多月后又通过高考回到武大。在第一次退学时曾想到过死的他还是没管住自己,再次由于上网旷课被退学。周剑回家几个月后再次高考,结果考上了华中科技大学。在华科大读到大三时由于学分不够又被退学。于是,他第四次参加高考并于今年9月重回华科大。(11月2日《广州日报》)
由周剑到小勇,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新闻中所涉及的高校几乎可以说是中国最顶尖的大学,按照常理来说,能够进入这样的高校读书,每位学生都应该珍惜这样的机会,发奋读书,或者是说“至少也要混张文凭”。但是,事实却是有些学生实在“混不下去了”,周剑被勒令退学“四进三出”、小勇“觉得清华大学好”,于是从北大退学,况且对其父亲来说,小勇的举动还是“先斩后奏”。
高考与大学的问题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而花样翻新的考生与大学生“故事”更是让人目不暇接。不珍惜读大学的机会,将考大学视为儿戏,除了说明一些学生的“勇气与魄力”之外,大学入学考试(高考)与大学教育本身所存在的问题也许更值得人思考。
首先,僵化的高考模式与知识点让以“考试机器”著称的中国考生何以为惧?“年年岁岁人不同,岁岁年年题相似”,一年又一年,不同的高考考生,相似的考试方式与内容,“押题猜宝”都能撞中高考试题就是最好的佐证。而对于一些对于摸透了高考“内核”的老师与学生来说,高考并不可怕。周剑能够“四进宫”、小勇敢把北大“飞”了,是对高考的无畏与无惧,更是对高考的嘲讽与小视。
其次,高校教育的吸引力与魅力在哪里?大学的责任是提高学生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训学生成才。可是,似乎现在的高校教育越来越没有吸引力,看一看大学校园里的“网游族”、“混一族”、“爱一族”、“逃课族”等等就知道了。当然,你可以说逃课、网络这些东西太有吸引力。但是,为什么身负重任的大学教育就缺少吸引力与魅力,连自己的学生也吸引不了呢?是传授方式的落后还是被授知识的落伍?是“学生只要安分守己,能够混张文凭就行”的大学教育思维在作祟还是“宽进严出”高考传统认识在搞鬼?相信广为诟病的高校积垢已经给出了答案。
现在,值得思考的问题有了,相关问题的答案也找到了。可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出路又在哪里呢?没有“解决之道”,下次“故事”的内容会不会是“弃清华考北大”呢?不得而知,那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大河网 柏敏)
深度连续
小勇今年19岁,1989年父母离异后,他一直由母亲抚养,父亲每月支付一定的抚养费。2004年,小勇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在北大学习两年后,小勇突然回家对母亲说,他觉得清华大学好,想复习考清华大学,而且他已办完退学手续。无奈,她安排儿子到长春的一所高中复读…… [详细]
陆步轩从一个"山村穷小子",变成"北大才子",接着"落魄卖肉",成了新闻人物,媒体闹得沸沸扬扬。
然而,这台戏之所以能唱得这么热闹,全在于社会各界对"大学是什么、大学的精神和使命是什么"这样的根本性问题有一种误会。北大改革的决策者们,也并没有从陆步轩的经历中看到北大教育的阙失。
笔者是陆步轩同一个系的学兄,对他的落魄感颇能体会。上北大对于一个高中毕业生而言可谓人生的顶峰。笔者79年被北大录取后那段时间,走在家周围的街上,都能听到行人在背后指指点点:"就是这孩子,要去北大了。"上学后周末回家,和父母上街时母亲每每督促:"把校徽带上"。在海淀书店,售货员盯着一位哲学系16岁的小同学百看不厌:"啊呀,这么小就学哲学呀!了不起,了不起!"笔者甚至亲耳听一位学生对书店的店员说:"我们都是国家的栋梁!"北大人这种舍我其谁到豪迈劲儿,也在当今北大的改革者们身上活灵活现地体现出来。所以有了北大"一流的学生,二流的老师"的名训。周其仁教授甚至痛心疾首地说:北大对不起学生。因为北大的学生找工作,竟要准备那么多申请材料。北大这么优秀的学生,找工作应该是别人来求,根本不用准备个人简历才对,等等。从这样的校园走出来的人,卖起肉来不失魂落魄才怪…… [详细]
“清华大学”被认定为驰名商标。国家工商总局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了由商标局和商标评审委员会今年下半年新认定的106件驰名商标,北京再次收揽了10个驰名商标,其中“清华大学”是高校中的第一个驰名商标。
清华大学成了驰名商标,实在“可喜可贺”———自此以后,清华就大可以高枕无忧,利用先辈创下的这块金字招牌合法圈钱了。今后想在公司和产品的名称中使用“清华大学”四个字?休想,除非你缴了足够令我心动的人民币。由此看来,清华大学靠出卖校名来挣钱的“钱景”一片光明。
但我还是要不识趣地给清华大学泼点冷水。名牌大学、名校与驰名商标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其共通之处虽然都是相当有名气的意思,但名校之“名”在于其教育方面的品牌价值、凝聚力和向心力,特别是像北大、清华这样的历史名校,其校名所代表的其实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珍宝,是一种文化象征,而这一系列特征,均与驰名商标相去甚远,一言以蔽之,大学校名不是用来卖钱的…… [详细]
清华梦的诞生
小时候,妈妈给我一个梦。她指着一个大哥哥的照片对我说,这是爸爸的学生,他考上了清华大学,他是我们中学的骄傲。长大后,你也要进入清华大学读书,为我们家争光。我不知道清华是什么样子,但是我知道爱迪生和牛顿的故事。清华,大概就是可以把我造就成他们这种人的地方吧。我幼小的脑海里就想象出我能在清华做的事情……我的脸上浮现出笑容。我说我要实现这个“清华梦”。这就是清华梦的诞生。
小小科学家
我相信每个人在小时候都跟我差不多,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
鲁迅有他的百草园,我也有我自己的"实验田"。如果说小时候的鲁迅是一个艺术家,那么小时候的我就是一个科学家。这么说可能有人要说我口气太大,张口闭口就是这家那家。然而在我的字典里,"艺术家"和"科学家"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人,它们只是贴在人内心的一个标签。如果一个小孩专注于内心对世界的感觉,那么他就是一个艺术家。而我不是。我的大部分兴趣是在了解世界是怎样运转,甚至不惜代价。也许大部分男孩子都是这样……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