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他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是目前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教育专家之一,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父亲。他对女儿的教育无处不实践其教育理论,其女成功考入复旦大学也是对其教育理论的最好诠释。对教育孩子深感苦恼的家长们,看了他的育女故事,也许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女儿孙冉出生后,抱着她柔软的身体,望着她娇嫩、可人的小脸,一股豪情夹杂着柔情从我心底涌出。在她成长的岁月里,我也不断思索:怎样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总结多年的教育经验,我觉得我做到了以下几点:不放纵,不束缚,不苛求。不放纵她的行为
我喜欢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的一句话:“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就是说,习惯可以决定人的命运。
虽然现在都是独生子女,但是生活不能娇生惯养,从小就该让孩子懂得家庭的责任。我常常让女儿做家务,以培养她的劳动习惯。一天晚饭后,我叫孙冉刷碗,她马上叫了起来:“你叫我刷碗,我考不上大学怎么办?”我说:“考不上大学可以,不刷碗不行。”话里虽然有玩笑的成分,但也有严肃的道理,人不能变成一部学习机器,也不能把学习视为可以排他的特权,是人就应当过人的正常生活,履行正常的职责。
再说,我这样要求是有道理的。我读过一个调查:美国哈佛大学对456个爱做家务和不爱做家务的孩子跟踪调查20年,发现这些孩子差别很大。爱做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做家务的孩子失业率是1:15,犯罪率是1:10,收入相差20%,而且,爱做家务的孩子离婚率低,心理健康。
我从小要求孙冉吃饭前帮大人拿碗筷,自己洗袜子,接电话时要先说“你好”,用完东西要放回原处。
我家饭桌上有一条规矩:不管是什么好吃的东西,大家一块吃,父母孩子一人一份,绝不会因为女儿年龄小,女儿爱吃,父母就舍不得吃。这样做是想让孩子明白,你只能要一份,不能要全部,你不能有独占意识,你的心里要装着别人。
凡是孩子自己能做到的事,我尽量不替她做。
小学五年级时,孙冉经常带邻居家的一个小弟弟,到附近的一家酒店玩。酒店的广场停了许多汽车,保安一见小孩子来就很害怕:因为如果小孩子拿石子划一下汽车,他赔不起。所以他一见到小孩子就撵,态度很凶。孙冉很生气,偏偏带小弟弟跑到汽车后边,用石子敲地板,敲得保安胆战心惊。保安追过去,孙冉带着小弟弟就往家跑,钻过一个铁栅栏,铁栅栏上着锁,小孩能钻过去,大人钻不过去,保安追到那里就没“辙”了。孙冉和小弟弟见保安急得干瞪眼,笑得肚子疼。
就这样,孙冉总是跑到停车场捣乱。为了抓住他们,保安也动了脑筋,打开铁栅栏的锁,把门虚掩着。一天,孙冉和小弟弟又跑去捣乱,“嘭嘭嘭”一响,保安就追他们,追到铁栅栏时,保安拉开门接着追,孙冉一看门竟然开了,吓得魂飞魄散,不要命地逃,只听身后小弟弟一声凄厉的叫喊,显然他被保安抓住了。孙冉冲进家门,上气不接下气地报告刚才发生的“悲剧”,然后可怜巴巴地问:“怎么办啊?”
我说:“你现在去向保安认个错,让他把小弟弟放了,有什么责任你担着!”“你怎么把我往虎口里送啊?”孙冉“哇”的一声哭了,“我不敢,我不去!”我说:“你今天不去救小弟弟,明天见了小弟弟,你怎么面对他?”孙冉一边“呜呜”地哭,一边往外走。
后来,孙冉把这件事情写进了作文,说她从此明白了什么叫责任,那就是一个人要对自己的过失负责。不束缚她的想法
孙冉10岁那年,在北京海淀区向东小学读四年级。孩子到底是孩子,讲起话来嘴边没个把门的,常常是“语惊四座”。
一天,我和妻子带着孙冉去她外公家。孩子的几个姨和舅舅也在,很热闹。孙冉看到外公的满头白发,便问我:“外公多大了?”我说:“八十了。”孙冉想都没想,脱口说道:“八十了,这不快死了吗?”当时一屋子的人惊得一齐瞪大了眼睛望着她,妻子更是慌乱地示意女儿别再胡说,可女儿一脸的莫名其妙。幸亏,孩子外公耳背,妻子赶紧把话题引到别处。
还有一回,我请一群朋友吃饭。座中有男有女,大部分是没有成家的年轻人。席间,女儿突然问:“爸爸,什么叫流产?”妻子见客人们有些尴尬,训斥女儿道:“小孩子家别乱问!”我知道越回避越糟糕,便回答:“流产嘛,就是一件本来很有希望的事落空了,变得没有希望了,明白吗?”女儿居然平静地点点头。
这两件事情,让妻子很不高兴。客人一走,她就郑重其事地叫来孙冉,看样子是想好好教训教训这个乱说话的小丫头,但我制止了她。我认为,儿童时期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孩子的智力发展常常要借助于语言来实现。因此,孩子多说话、自由自在地说话,是极为重要的。
我想聪明的家长应该允许孩子在某个阶段“胡说八道”,别给孩子束缚,别让孩子从小就缩头缩脑的,放不开手脚,别扼杀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和热情。因为懂得人情世故、分清场合再说话,这些可以以后再学,但是对世界的好奇和热情泯灭之后却是很难再被点燃的。
1995年,孙冉临近小学毕业,老师通知开家长会,内容是毕业考前动员。坐在女儿窄小的椅子上,我发现这个会简直像生死大战动员会。现实明摆着,想让孩子将来上重点大学吗?那就要让孩子上重点中学,可上重点不容易,前三名才有希望。一个班50多个学生,考前三名谈何容易?那就准备钱吧,当时的行情是区重点中学5万元,市重点中学8万元。不过,考分太低了,再有钱也不行。就算是花了高额学费,进了重点中学的门,孩子又是怎样的感受呢?
开完家长会,我回家问女儿:“你想去什么样的中学上学?”女儿表示不愿意去重点中学“活受罪”。
不久,女儿提出要报考非重点的月坛中学。这是一所全北京招生的日语特色学校,提前招生和录取。妻子立即表示反对,她是北京大学日语专业毕业的,一直与日本打交道。她认为学日语将来发展空间受限制,力主女儿进重点中学,学好英语。毫无疑问,妻子的担心很现实,学任何小语种都会受到更多的限制。
一时间,家里争论不休。我的观点是:第一,将有关信息告诉女儿,然后尊重她的选择;第二,发挥优势,先生存而后发展。女儿学日语以后的出路固然窄一些,但可与母亲用日语对话,加上月坛中学对外交流多,会比学英语进步快,机会多,生存能力强。结果是2:1,女儿轻松考入月坛中学,免去了小升初的大考之苦。
我没有束缚孩子,放手让她选择自己的道路,也因此让她找到了所学的乐趣。女儿在月坛中学6年,总体来说是轻松愉快的。4次接待日本人来家民宿,两次赴日本民宿,并做了中日中小学生勤苦状况对比研究,出版了18万字的个人作品集。试想,一个中学生取得如此成绩,难道不是成功吗?不苛求她的成绩
应试教育在中国是天罗地网,女儿虽然选择了非重点的日语特色中学,但也时常为考试成绩及名次所累。坦率地说,她的学习成绩并不优异,有些科目还挺弱,但我认为她已经努力了。当然,她也懒惰过、叛逆过,但对一个青春期少女来说,这不都很正常吗?所以,我不怎么在意女儿的考试分数和名次,尽力缓解她学习期间的紧张心理。
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女儿每次考试,我从不主动查看她的试卷,她给我看我就看,不给我看我就不看。
一次,我出差在外,孙冉打电话给我,沮丧地说:“老爸,你可得有心理准备,我有一门功课不及格。”孩子已经尽力了,再责备她,除了徒然给她增加压力外,还能有什么用呢?我平静地说:“是吗?两门课不及格也没关系。这段时间你已经很努力了,考不好是另有原因的。过几天,咱们找个高水平的老师,帮你分析分析,看问题出在哪儿。”电话那端,女儿的情绪明显好转:“爸爸,谢谢。”
出差回来,我请了几位高水平的老师,让他们分析孙冉的试卷,再给以指导。结果,孙冉的成绩稳步上升。后来,我就发现越是不苛求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的心情轻松了,反而对学习有利。
有一天晚上,我和妻子准备带孙冉去看芭蕾舞剧《天鹅湖》。她一听,马上拒绝:“我不去,明天考物理呢。”我拍拍她的背,说:“看《天鹅湖》比考物理收获大。再说,学物理也不差一个晚上,考什么样算什么样嘛。”她终于去了剧场,可在大幕拉开之前,手里还紧紧攥着物理书。
进入高三以后,学生们已进入夜以继日的拼搏阶段。日本作家神山典士来我家做客,谈起自己当年考大学的体会,说:“每天睡8小时的觉,甭想进重点大学的门;每天睡6小时,进二流大学;每天睡5小时,才可能进一流大学。”女儿能否进一流或二流大学难以预料,但睡眠时间已减少到每天五六个小时了,让我这个做父亲的很是心疼,可劝又没有作用,心里不是滋味。
偶尔,女儿早晨实在起不来了,对我说:“老爸,我太累了。今天的课不太重要,我想休息一天。”我马上答应:“睡吧,放心,爸爸会给你请假的。”有时候妻子指责我惯孩子,但请想一想,当一个人睡眠严重不足的时候,不仅不可能学习好,而且精神可能崩溃,谁来对孩子的健康负责呢?适当的紧张是合理的,适当的压力是必要的,可如果一切都不适当了,不调整怎么行?任何时候,人都是最宝贵的。
高考快到了,孙冉紧张得失眠。模拟考试时,她没考好,打电话给她妈妈时哭得说不出话来,回到家里还泪水涟涟。我安慰女儿:“没事,现在这个成绩能上大专了,你又不是没上线。再说,现在离高考还有两个月呢。”
我给孙冉买了一本复旦大学的报考手册,只因封面印着一句话:“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选择/相信自己选择的成功人生。”我让她每天早晨起来,把这几句话在阳台上大声喊几遍。一开始,孙冉的声音小得像蚊子,我说:“这不行,你这是不相信自己,要大声喊,放开嗓子使劲喊。”后来,孙冉果然放开嗓子喊,喊完了便觉得自己换了个人似的,心情舒畅,信心大增。结果,高考成绩比模拟考试提高了100多分,考上了上海复旦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