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其实,老人们在衣食富足之余,常常会感到孤独、寂寞和空虚,久而久之甚至会偏执或猜疑自己身体有什么疾病……专家认为,关注老年人抑郁症远比关注其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更为重要。
■典型病例老人疑病疑出“心”病
在医院见到李女士时,她蜷曲着斜卧在走廊的凳子上候诊,显得很疲倦,且表情呆滞。
今年65岁的李女士现与儿子同住,而老伴却与女儿同住。近一段时间她一直无法正常进食,觉得什么都不想吃,吞咽食物也困难,而且稍微吃点就会吐,还时常腹泻。子女带她到医院做了肝功能、胃镜、B超等多项检查,并未查出什么问题。于是,医生诊断她只是普通的胃及食道炎症。可是,李女士总是怀疑自己患上了癌症,并要求住院治疗。直到医生为她排除完所有癌变的可能后,她才显得神情轻松了一些。
医生判断,其病症可能是由于精神抑郁引起的,并叮嘱家属:目前李女士的心理抑郁要比她身体的不适更严重,所以要从心理方面多开导。她儿子告诉记者:“其实,我们三个子女对父母都很孝顺,媳妇、女婿们也都很孝敬老人,可母亲孤僻的性格越来越让我们担心。现在她谁家都不愿意呆,父母自己生活我们做儿女的又不放心,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病症解析无用孤独感是抑郁诱因
为此,记者采访了陕西省精神卫生中心师建国院长,他谈到,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诸如李女士这样的老人越来越多,因此老年人心理健康便成为社会的一大焦点话题。
师建国分析,人到老年退休在家,很多老人由于无事可做,也没有什么兴趣爱好,便觉得自己对这个家庭而言已经没有什么用了,甚至是子女的拖累。于是,会有失落感,甚至有一种等死而畏惧死亡的感觉。同时,这些老人还会变得多愁善感,容易激动,为一件小事就大发脾气;对周围事物也总感觉看不惯、不称心;有的还固执己见、自以为是、倚老卖老;有的变得郁郁寡欢、苦闷压抑、情绪低落,或是显得淡漠无情,凡事都无动于衷。
由于子女都忙于工作,孙子上学,一些“空巢”老人因为找不到一个谈心的人,性格会变得更加孤僻;还有的老人会变得不修边幅、生活懒散、不注意个人卫生,还有的就会像李女士一样产生厌食情绪,认为自己患有这样那样的不治之症,久而久之营养不良、身体健康状况下降,并形成恶性循环。
■专家建议老人多用脑保持好心态
针对老年人心理疾病多发的情况,师建国建议,要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首先老年人自己要积极地调整心态。
师建国表示,人到老年大脑和其他生理机能开始退化,如果此时能有效延缓大脑衰老,这对于人的心理健康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基础。如果大脑衰老过快或者个人不能很好地调整自己,有可能导致心理上失常。因此,建议老年人要常用脑,不妨通过参加有意义的活动,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年轻的心态,这些都有益于老人的心理健康。若参与一些不良活动,如赌博、酗酒等,就会大大损害人的心理健康。
与此同时,作为儿女应该为老人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如果生活在一个良好和谐的环境里,人的心理健康就有一个外部的良好环境,晚年生活的幸福指数自然会提升。如果生活在一个气氛压抑的家庭,老人极有可能因心情不好而影响到身体健康。因此,年轻一代孝敬父母不妨常回家看看,多跟父母谈谈心,给他们心理宽慰,才能让他们真正健康地安度晚年。
来源:华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