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天清晨,陈明都要看一眼挂在村委会门前的小木箱,他希望这个写着“建宏耳朵基金”的木箱里能出现奇迹。
陈明是辽宁省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黄花甸镇郭家岭村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建宏耳朵基金”就是他设立的。在这个木箱背后,是一个令人唏嘘不已的故事。
2005年10月6日,郭家岭村村民李恒斌惟一的孙子李建宏降生了。孙子的到来让李恒斌高兴得合不拢嘴,整天抱着小建宏舍不得放手。然而半年后,李老汉发现小建宏对声音没反应,这一不祥的预兆让李家人寝食难安。经诊断,小建宏患的是神经性耳聋,惟一的治疗手段就是换人造耳蜗,但一只人造耳蜗的价格高达15万元,还不包括手术费。这对李家来说可是天文数字。全家人决定留下奶奶照顾建宏和81岁的太爷爷,其他人全部外出打工,为建宏治耳朵挣钱。
56岁的李恒斌来到县城一建筑工地干重体力活。岫岩县城距郭家岭村37公里,思念孙子心切的老李隔三差五就回家看看小建宏。为了省下来回12元的车费,李老汉每次回家都向工友借辆自行车,在收工后骑两个多小时的盘山道回家;而为了不耽误干活赚钱,第二天一早天不亮就骑车赶回工地。一次,老李为给孙子送回一个自制的大拨浪鼓骑车回家时摔下盘山道,致使左腿骨折。但为给孙子治病,他硬是不让儿子为他花钱治伤。
李恒斌家的难事牵动着郭家岭村的421户村民的心,更放在了今年4月新上任的村支书陈明的心上。
“李恒斌家是全村为数不多的贫困户,他家的事我们不能不管。”7月9日上午,陈明制作了一个简易小木箱,挂到了村委会的墙上。他在上面写了“建宏耳朵基金”几个字,并带头捐款500元。
如今“建宏耳朵基金”已收到捐款2102元。“现在的基金治小建宏的耳朵根本不够,但我们仍然会为此努力,直到小建宏的耳朵治好。”陈明说。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