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偶像调查:“企业家”胜“超女”居榜首
2006-11-06
核心提示:调查显示,大学生认可类型的“偶像”,以“企业家”最多,仅次其后的是“科学家、学者”,然后是“娱乐明星”、“政治军事家”、“普通人”、“虚拟人物”及“其他类”。更多的大学生只把那些选秀人物当作“娱乐明星”而非“偶像”。

近两年,选秀风潮席卷全国,引发了社会各界关于“偶像”的讨论。复旦大学团委调研部昨天发布了一份关于在大学生偶像观的调查,结果出人意料的是,青年学生并不将风靡一时的选秀选手视为偶像,在关于哪些类型的人可以成为偶像的这一问题上,“企业家”高居榜首。

本课题研究采取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复旦全校从大一到大四学生中展开。

“企业家”高居偶像榜榜首

有64%的同学承认,他们有或者曾经有过偶像。这些偶像涉及娱乐演艺界、商界、文学艺术界、政界、科学学术界等各个领域。

不过,面对层出不穷的选秀选手,大学生表现较为冷静。尽管本届“超女”冠军得主为复旦毕业生,大学生们也给予了很多关注,但多数人没有以此作为自己的偶像标准。从调查数据来看,更多的大学生只把这些选秀人物当作“娱乐明星”而非“偶像”。对于他们的成功,大学生更愿意用“一夜成名”和“幸运”来概括。不难看出,尽管这些选手在荧屏上相当受人欢迎,拥有很大人气,但是大学生们在给予他们偶像称号时,还是相当“吝啬”的。

现今风光的选秀选手难以获得广大大学生的偶像认可,那么大学生到底认可哪一类型的“偶像”呢?通过调研发现,偶像的定义在大学生们的心中各不相同。在关于哪些类型的人可以成为偶像的这一问题上,大学生们都有着自己的理解,其中以“企业家”最多,仅次其后的是“科学家、学者”,然后是“娱乐明星”、“政治军事家”、“普通人”、“虚拟人物”及“其他类”。

调查还发现,大学生们对于偶像这一定义趋于多元化。除了传统的企业家、政治军事家和娱乐明星外,只在电子游戏、动画和小说中存在的虚拟人物也成了一部分大学生的偶像。这表明近年来流行文化对于大学生们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社会贡献是最主要标准

在“是否希望自己成为他人偶像时”,有42%的大学生想成为他人的偶像,而57%的大学生则并不希望自己成为他人偶像。

当问及认为偶像应该具有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时,有42%的大学生选择了“社会贡献”,“气质形象”、“才艺技能”分别排在其后。可以看出,对社会的贡献成为大学生们选择偶像人选的最主要的参考指标,而“财富身价”很少获得大学生的认同。

虽然偶像并不是大学生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但偶像的言行对大学生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当被问及“树立这些偶像,对你最有帮助的是哪方面?”时,将近40%的同学选择了“增加将来个人发展动力”,也有部分同学选择了“提高个人品位”和“满足情感寄托”。由此可见,现实生活中大学生渴望自身发展,而建立“偶像”为他们树立了具体的可参照物,为他们发展之路提供努力方向。“偶像观”的实质是蕴含了同学对于自己未来成功成才的心理预期。 (东方早报)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