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网-大众日报
自杀未遂的少年吐露隐秘心事,长期不和的婆媳发生激烈争吵,举止怪异的丈夫道出难言之隐……最近一段时间,爱看电视的朋友会发现,心理访谈类节目占据了不少频道的黄金时段。
娱乐化的"伪咨询"
对于异军突起的心理访谈类节目,广州某媒体首先发难,指出心理访谈类节目并非真正的心理咨询,究其本质,不过是一场披着心理咨询外衣的谈话秀。
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心理学教授张结海则认为:许多观众觉得心理访谈类节目好看,是因为它能满足大家的窥探欲。但它恰恰违背了"为来访者保密"这一心理咨询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原则。
"这类节目对来访者有危害。真正的心理咨询是以追求来访者的福祉为目的的,而心理访谈节目是以追求收视率为目的的。"张结海认为,"为了追求收视率,有的节目故意‘激’来访者,加上大多数人在录制现场多少有些紧张,很难保证不会说出一些不该说的话;有的直接伤害来访者;更有的干脆就造假。"
此外,
现代压力的"宣泄平台"
央视《心理访谈》栏目的坐诊专家——中日友好医院心理医师李子勋介绍,来寻求《心理访谈》栏目帮助的人很多,有的是因为孩子的问题着急,也有的是夫妻关系、社会关系,跟父母、跟亲人、跟老板的关系问题。
"都市人生活和工作压力增大,有心理疾病的人越来越多,需要平台来宣泄和寻求帮助。"李子勋说。
首都医科大学心理学教研室主任杨凤池也倾向于,心理访谈类节目存在更多的积极意义。
"第一,在普及心理健康的科学知识方面,它的力量是强大的。第二,澄清一个误区,一般公众通常认为求助心理医生的人是精神病得不轻的人,但是《心理访谈》让大家看到日常生活当中的大众都是需要心理学帮助的。"杨凤池说。
善意的提醒
如同每枚硬币都有正反两面,心理访谈节目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存在争议在所难免。"很多节目的求助者敢于‘以身试法’,把内心摆在镜头面前,多半是因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束手无策,不知道该去找谁解决问题。
"对于这些绝望的求助者,以及电视机前的缺乏心理学专业知识的观众,山东心理咨询网心理学专家杨忠斌给出了一些善意的提醒。
提醒一:选择高质量的心理访谈类节目。
高质量的心理访谈类节目,专家应是心理学专业经验非常丰富的高手,主持人也需要经受专业训练,才能够在短时间内对来访者的心理状态作出判断和引导。
提醒二:注意保护绝对隐私。
经受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学工作者,不会去追问来访者不愿意谈的羞于启齿极为隐私事情的细节甚至画面,这也是判断心理访谈类节目质量的尺子。
对观众而言,荧屏上追问当事人隐私问题的所谓心理学家,多半是帮助电视台追求收视率的"托儿",你就可以给这档节目投上否决的一票;而对求助者而言,保护好自己的绝对隐私,考虑清楚将某些隐情公之于众对自己和身边的人可能造成的影响,是上心理访谈类节目前提醒自己必须把握的原则。
提醒三:求助正规的心理咨询机构。
很多心理问题的解决,并非一日两日之功,也不是通过观看或参与一档心理访谈类节目可以解决的。人们可以通过心理访谈类节目,增进知识,拓宽视野,但绝不可视之为解决问题的救命稻草。
怀疑发生心理问题时,最好的办法还是求助正规的心理咨询机构,在医生的帮助下,针对个体情况,进行心理辅导或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