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本报热心读者曾女士致电本报热线称,思明区关刀河巷的一间小屋里住着一个现代“洞穴人”——一名50岁的男子,28年来,他几乎没出过门,吃喝拉撒全都在小屋里,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幸运的是,在居委会和厦港医疗保健托老院的帮助下,如今男子生活得健康而“悠闲”。
男子名叫曾成家。近日,记者费尽周折找到了他所居住的、被高楼大厦“包围”着的小屋。记者发现,小屋被一个不小的院子“包围”,屋里有张用椅子和木板搭建而成的床,床上堆着条散发着酸味、泛着“油光”的被子,院子里有口他赖以生存的小井……
一次车祸酿下祸根
“太可怜了”,附近一些居民纷纷对曾成家的遭遇表示同情。
居委会原主任曾金叶介绍,使曾成家变成与世隔绝的可怜人的“罪魁祸首”是一场车祸。
曾金叶说,年少时的曾成家是个英俊潇洒、意气风发的小伙子。22岁时,他在厦门一家五金厂当固定工,一天,他骑自行车上班时出了车祸,腿被碾了,落下个三等残疾,从此便足不出户。那时,曾成家父亲坐船出海后音讯全无,家里还剩下奶奶、母亲和两个姐姐。
据说,当时的肇事车主赔了一笔钱给曾成家养伤。后来,曾成家的奶奶叫他别上班了,由他母亲养着就可以了。曾成家听了奶奶的话,任凭母亲如何劝说都不肯去上班。母亲的劝说甚至使他产生了逆反心理,由此母子长期不和。曾金叶当时也曾为此多次上门调解。
后来,他奶奶去世,母亲靠做泥水工的微薄收入勉强支撑起这个家庭。
28年生活在围墙内
邻居说,曾成家其实是抱养的。车祸后,一直都是他母亲照顾他。
热心的邻居介绍说,小屋所在的院子原本是套两居室的房子,11年前,一次台风把房子“吹”塌了。当时的居委会主任发动大家筹钱,盖了间8平方米的小屋。
从此,一堵残破的围墙,一扇带锁的门,28年的封闭自我,使曾成家与外界的车水马龙相隔断。
“隐居闹市的曾成家如同外星人,他不懂得外面的世界发生了多大的变化,甚至不懂得电话、手机是什么模样”,随同记者探访曾成家的曾女士如是说。
几年前,他的母亲得了病,被他姐姐接到家里住,只剩曾成家独自留在小屋里。他姐夫每隔两天将干粮塞进门里,让他自己拿来吃。
今年初,曾成家惟一的监护人——他母亲病逝了。这样一来,他的生活就更加窘迫了,有时还会饿肚子,实在饿极了他就蹒跚着走出门找点东西吃,出门时什么衣服都没穿。
居委会与托老院施援手
经多方努力,今年4月,曾成家所在的福海社区居委会特事特办,快速为其申请了低保,他每月可领到315元维持生活了。由于曾成家生活无法自理,居委会把他委托给厦港医疗保健托老院。
厦港医疗保健托老院陈院长是一位退休老干部,他同意照顾曾成家后便亲自出马和单位工作人员去清理曾成家的小屋。当时参与清理小屋的曾金叶回忆说:“小屋和院子清理了4天,垃圾车整整装运了10多次垃圾。还看到件令我们非常惊讶的事:曾成家的身体竟然被老鼠啃食了多处,浑身溃烂。”
有了托老院的精心照顾,曾成家的吃饭有了规律,托老院还让护理人员定期帮他洗澡、穿衣,还专门请医生为他看病、打预防针……曾成家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改善。
对于曾成家的未来,热心的曾金叶提出一个设想:“托老院和曾成家的小屋仅一墙之隔,希望能和曾成家的亲人协商打通围墙,方便托老院的护理人员照顾他。同时,还能让他和托老院的老人一起生活和交流,这可以帮助他成为一个正常人,还原他正常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