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一苗长仨树 75岁老人创“举一反三”神话
2007-08-06

 

news.QQ.com  2007年08月06日10:30   新文化报      


  [提要]:王珉当时批示:此种方法参与榆树“吃人沟”治理。两年过去,他承包的地段变绿了

  栽一棵树苗,可以长出3棵树,这是神话吗?75岁的吉林市绿化处退休高级工程师刘平,就是这个神话的创造者。他与园林技术打了一辈子交道。在东北生活了50多年,还是保持着重庆家乡的口音。

  横着栽树

  创造绿色神话

  刘平1955年考入东北林学院,从此开始致力于园林绿化工作。退休后的十多年,他潜心研究水土保持,个人投入30余万元,“实生柳苗”是他培育出来的优质树苗,根系发达,耐旱,成活率高。2003年4月,他曾捐赠1万株,种植在长春伊通河畔。

  他先后申报四项国家发明专利。其中,“干根网状护坡法”2002年9月获得国家专利,这一新技术最大的优势是,埋植一棵苗可长出3到4株树,解决现有植树法成活率低的一大创新。

  栽一棵苗咋能长出3棵树?一般人种树是竖着栽,可他是横着栽。在土地上挖出纵横交错的规则地沟,将“实生柳苗”的主干横着埋于沟内,只露出10厘米的树梢,就能长出3棵树来。

  由于优势显著,这一技术于2004年5月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

  牛刀小试

  “吃人沟”变绿了

  榆树市刘家镇合心村南城子屯,有一条近百年雨水冲刷出来的南大沟,吞噬了百姓的家园,当地称“吃人沟”。村里近百岁的老人能道出沟的来历:童年时,这只是小河沟,天下大雨才会有水流过,村民喜欢在此放猪放马。后来,这条沟越来越大,解放前开始吞噬良田、粮食和牲畜家禽。屯子西头的几户人家开始向东500米处迁居,没用两年,几乎整个村子全被沟逼得搬了一次家。

  2005年治理前,南大沟长1.5公里,平均深度53米,有支沟15条,流域面积91公顷,南大沟是我国东北地区最典型的侵蚀沟,被称为“东北第一侵蚀沟”。

  2005年,东北黑土区榆树南大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全面启动。刘平将自己的专利技术“干根网状护坡法”用到这里,他承担了一小片沟坡的治理。这是新技术在省内惟一应用的地方。当时,他给时任省长王珉写信,表达了一位老人想为绿化做点贡献的想法。2005年春,王珉亲笔批示给省水利厅,要求刘平自主创新的新技术“干根网状护坡法”参与到南大沟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中。

  7月21日,刘平与记者一行5人前往南城子屯。远远望见郁郁葱葱的绿色。今年,榆树大旱。树长得慢,但站在沟边望去,刘平播下的绿色覆盖了苍凉的黄土,这里已出现了勃勃生机,沟底有树,沟坡有草。

  老友见证

  刘老兄的树苗长高了

  “老张……”站在沟畔,刘老师叫了起来。一个农民戴着草帽,拎着铁锹,从树林里钻了出来。张清云,57岁,榆树市刘家镇村民。和刘老师的相识,源自两年前,结缘于树。

  2005年春天,南大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全面启动,听说正在此地应用的“干根网状护坡法”是一种不同以往的新技术,他去看了,一连好几天蹲在沟边琢磨。

  他被刘老师称为“天底下最勤劳的农民”,20多年,他保持着每天耕种十六七个小时的习惯。清晨三四点,他会扛着铁锹准时出门,来到荒滩植树造林,夜里披星戴月地回家。一天两顿饭多是在地头草草解决。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