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硕士因残疾被拒录用 学者称应引起社会反思(图)
2007-07-31


 
rednet.cn  2007-7-31 16:38:58  红网

叶晓称,经多年治疗和矫正,双腿走路已与常人无异

(叶晓称,幼时曾患小儿麻痹症,经多年治疗和矫正,走路已与常人无异)

(湖南省博物馆,是全省最大的综合性历史艺术博物馆)

     
  红网长沙7月31日讯(记者 吴庠)七月盛夏,长沙酷热难当,气象台不时发出高温橙色预警提醒市民注意防暑。上海大学应届毕业生叶晓站在长沙陌生的街头,举起手机对远方的同学说,我失业了。
  
  7月20日,湖南省博物馆告知已解除与她之间的就业协议,原因是她没有如实说明她身体的残疾情况,并强调她所在岗位不适合残疾人工作。
  
  博物馆单方面解除就业协议,叶晓认为自己受到了歧视和不公正对待,并把整个事情的经过通过帖子的形式发到了红网《百姓呼声》栏目,表示希望能用自身的遭遇引发网友及整个社会对残疾人就业问题的关注。
  
  幼时曾患小儿麻痹症
  
  叶晓系上海大学中文系文艺学应届硕士研究生,师从知名教授、学者葛红兵先生。据她介绍,是湖南平江人,幼时曾患小儿麻痹症,经多年治疗和矫正,左腿微跛,但走路已与常人无异。
  
  去年年底,她在湖南省博物馆网站看到招聘启事,遂投了一份简历,所投职位是“网站编辑”。接到博物馆的复试通知后,来长沙先后参加了一轮笔试、两轮面试,其表现获得了专家与领导好评。“馆长表扬了我的文章,认为有创意、有想法,说博物馆正想找这方面的人才,期望能够将考古学家艰涩的理论文章故事化、通俗化,在讲解词上和博物馆通俗读物方面做一个大胆的改革。”
  
  
腿伤引起博物馆质疑
  
  “面试过程中,人事科马科长注意到了我的腿,我告诉他在来长沙的前几天,在学校图书馆摔了一跤,半月板、韧带受到损伤。”叶晓说,腿确实是摔伤了,有病历为证,但未主动说明其幼时曾患小儿麻痹症的情况。
  
  最终,叶晓被博物馆录用,双方签订了就业协议。但职位由起初的“网站编辑”调整为“社会教育研究”,博物馆对此解释称,“网站编辑”职位只有一个,根据成绩叶落选了,但考虑她的专长,特为她设立“社会教育研究”这一岗位,主要负责解说员及志愿者培训。
  
  走后门请求放弃医疗鉴定?
  
  6月底,叶晓硕士毕业如期来到博物馆报到,走路还是有些微跛,引起博物馆的重视。
  
  “我发现她的左腿还是不能正常行走,问她怎么回事,好像脚越来越不好了?是不是要做一个医疗鉴定?”博物馆人事科马科长是本次招聘的负责人,他接受红网记者采访时说。
  
  马科长称,在提出要求叶晓提供病历、做医疗鉴定的两天时间里,博物馆的几位主要领导先后接到了替叶说情的电话,都一致请求博物馆放弃对她进行医疗鉴定。对这一说法,叶晓予以坚决否认。
  
  
博物馆以不诚信解除就业协议
  
  “这更加引起了我们的怀疑,如果只是简单的腿伤,我们允许她接受治疗,什么时候治好什么时候上岗。”马科长说,他代表博物馆党组织与叶进行了一次谈话,最后她才如实说明其幼时曾患小儿麻痹症。
  
  博物馆《关于解除叶晓同学就业协议的通知》中称,“根据《就业协议书》第三条第1款‘报到时未取得毕业资格或经体检未达到国家规定的行业从业人员健康标准的’及第2款‘《毕业生双向选择推荐表》所反应的内容严重失实”’,以及来馆报到时一系列表现和行为,叶没有如实说明自己身体的残疾情况,且身体情况不符合行业标准,经馆党委集体研究,决定解除与该同学的就业协议。”
  
  
将起诉湖南省博物馆
  
  “我并没有刻意隐瞒以前的病史,这么多年来我和平常人一样生活、学习,一直是个很优秀的学生,从来没有觉得自己是一名残疾人。”叶晓说,现在已经是找工作的淡季,博物馆单方面解除就业协议应承担责任。
  
  “根据《残疾人就业条列》,就算残疾人,也应该享有和普通人平等的权利,而博物馆口头上以残疾为由,书面上以诚信为理,这是一种变相的就业歧视。”为此,她先后找到湖南省残联、湖南法律援助中心、湖南省教育厅等相关部门,希望能在此事能给予帮助。

  湖南法律援助中心黄律师接受红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将作为叶晓的代理律师起诉湖南省博物馆,目前正在收集相关资料。

  社会学者:残疾人就业问题值得社会反思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大学社会研究所所长邓伟志认为,作为一个残疾人就业的案例,叶晓的遭遇应值得社会各界反思。

  “从叶晓应聘到最后辞退,这其中都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我觉得,最后不管责任在于哪一方,都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加以改进,更为重要的是,有关管理部门应该着手建立一个公平的就业环境,坚持社会公正的底线,倡导人文关怀,建立相应健全的救助体系,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邓伟志为此呼吁,用人单位在作出此类决定时,应该慎之又慎,多一点变通,多充分考虑一下毕业生,特别是残疾毕业生的承受能力,做好善后处理工作,不要给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蒙上不必要的心理阴影。


[稿源:红网][作者:吴庠]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