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消费心理要不得
2007-07-31

搜狐网  2007.07.31  来源:荆楚网

    居家过日子,常常有这样的尴尬:面对衣柜里积存的众多衣物,却挑不出中意的;兴冲冲买到了"便宜货",却发现没什么用处,弃于角落;到餐馆用餐,明明看到门口贴着种种"优惠"招贴,可最后结账还是有被宰一刀的感觉……如此种种,全因非理智消费所致。

    在五花八门的市场里,商家费尽心机设下了种种陷井,诱惑消费者步入误区,稍不留意就会中其圈套。

    学会理智消费,走出消费误区,"你有千条妙计,我有一定之规",做一个聪明的消费者,不当"冤大头",抛开三种消费心理,本人有如下体会。 
 

  1、不可冲动消费

    "逛商场"是众多人的消遣方式。特别是女士们,热衷此道者甚众。走进富丽堂皇的大商场,徜徉于琳琅满目的商品之间,品味生活的美好,享受物质文明给我们带来的种种欢乐,是无可指责的。

    "逛商场"如同逛公园一样,都是现代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有的人是有备而来,早计划好要买什么东西,"直奔主题"。

     也有一些人,是无备而束,随逛随看,一时兴起,便也加入购买者的行列。这种随意消费状态,常常诱发"冲动性消费"。本来并不需求的东西,在商家的鼓动诱惑和甜言蜜语下,一时冲动就买下了。

    检查一下我们的衣柜鞋柜杂物柜,哪家也少不了这种冲动性消费的收获。劝您在逛商场时,多一些理智,多一些计划,多一些冷静,别在商家三寸不烂之舌的诱导下脸红心跳,掌住定盘星,你就吃不了后悔药。

  2、不可从众消费

    "从众心理"是大众都容易犯的通病。

    一见别人排队买东西,就以为是"便宜",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加入进去。一见别人都夸这东西好,仿佛千载难逢,也赶快掏腰包,生怕错过机会。这种现象我们已司空见惯了。报纸上不时揭露的,不法商家雇"托儿"的卑劣手段,就是诱使人从众上当的最好注角。

    有位著名作家曾总结出"西方人崇尚个性,东方人追求共性",道出了我们的心理定势。

    君不见,一说流行什么,满大街全是时尚。在消费方式上,尤其显现。流行西服,连农民下地也穿西服;流行"松糕厚底鞋",不分高矮胖瘦,脚下统统蹬着大厚底;流行"文化衫",满大街背着"文化"跑……精明商家,时时造出"流行"来,让大众跟风。流行总是短命的。

    我们在买东西时,何必非追风呢?风一过,积攒下的是废物。张扬个性消费,不从众,不趋时,同样能体现出"我行我素"之美。

    再看到"排队"现象,遭遇"托儿"们的鼓噪,面对一窝风的"流行",我们是不是该冷处理一些呢?

  3、不可盲目消费

    相对厂家、商家而言,我们消费者最缺乏的就是"知情权"。商品的底细、价值、利润,永远是个谜。

    我们的消费也就常误入盲目性。看到"打折"、"大减价"、"跳水"、"折迁大甩卖"以及什么买多少送多少之类的招术,我们便以为拣了便宜,常慷慨解囊。让商家没事偷着乐。

    每逢有新产品上市,总可见一串串明星登上鼓吹的广告舞台,为商家摇旗呐喊,仿佛买了这产品,便也有了当明星的感觉。殊不知那明星们成百上千万的出场费,全摊在了消费者头上。那商品的实际价值成了"注水肉"。最近的"保暖内衣"大战,价格从几百元跌至几十元一套,是最好的例证。

    别盲目轻信"打折",别盲目轻信广告,别盲目听明星们的鼓吹,冷眼观潮看市场,该出手时再出手,自然会买到物有所值的商品。因为,最后沉不住气的总是货压在手的厂家商家。

  说是走出消费的误区,但真正做到也很难。因为商家的招术是常变常新的,防不胜防。但只要我们消费者在市场变幻中磨练成长,减少步入消费误区的可能,倒也不是难事。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