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拿什么来拯救中国大学生自杀?!
2006-11-01


[综]拿什么来拯救中国大学生自杀?!

     [编者按]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频发,本科学生有自杀的,研究生也有自杀的;男大学生有自杀的,女大学生也有自杀的;家是农村的学生有自杀的,家是城市的也有自杀的……文凭越高,自杀的概率竟然也越高?!
      大学生频繁跳楼,让人哀叹,曾经有几个官员自杀,就有人说官员是当今中国危机最高的人群,但比起今年发生在华南农业大学的四起大学生跳楼事件,个别官员的自杀简直难以进行比较,应该说大学生才是当今中国真正的高危人群。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谁也不会选择自杀这条道路。一般自杀的人大都心理比较脆弱,自杀的原因也各不相同,有因情而自杀,有家庭生活拮据而自杀,有的因为学习压力太大而自杀,有因病无法医治而自杀,而因为将来就业压力的加大可能是一些大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
 大学生十几年的寒窗苦读,自己为其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家中为其付出的巨大财力,本以为大学毕业以后可以找一个相当不错的工作。没料想今非昔比,如今的普通大学生遍地都是,大学生想找一个理想的工作,难于上青天。
    甘肃联合大学的教育心理学家吴宏骏女士指出,目前自杀人群已越来越趋向于低龄化。一个人的心理要保持健康,从一出生就应该得到很好的引导与教育。学生在进入大学深造后,学习和生活方面的自主空间增大,这就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控制力和心理承受力。但目前国内无论中小学校或大中专院校,对学生心理方面的教育工作大多名存实亡形同虚设,因此我们的社会、家庭以及教育单位必须重视这方面的教育。
      心理教育刻不容缓,但对大学生们进行心理辅导,也只是一种暂时治标的办法,最根本的办法还是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尽量减少大学生们的教育费用,对贫困大学生给予一定的救助,再就是想办法发展经济,扩大就业岗位,为大学生们就业提供一定的帮助,也许这几个方面共同做好了以后,大学生们才有可能摆脱高危人群的状况。

清华大学研究生找不到工作在福建跳楼身亡  >>>>>

    昨天(2006年10月31日)上午9点40左右,一名男子从泉州市中营学院7层楼的学生公寓A幢坠下身亡。警方从死者身上搜出一封遗书,并查明死者为清华大学研究生,警方判断死者系自杀身亡。据遗书目击者称,死者在遗书中说,不愿意成为父母的拖累,他选择自杀。死者亲属称,自杀前死者曾患有抑郁症。



清华学子跳楼身亡

 

大三女生因成绩不好跳宿舍楼身亡>>>>>
 
         2006年10月
14日早上6时20分,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一名大三女生从宿舍楼8楼跳下,当场身亡。学校人士称,女生6门考试不及格需重修,综合测评成绩较差,死亡原因与压力过大有关。
   
    一女士目击了跳楼的整个过程,她称,6时20分左右,自己从宿舍楼外的斜坡上走过,突然听到一声“啊”的尖叫,一个人影从8楼坠下,落在地上,一动不动,“我没敢再看”。张先生看到了落在地上的女生,他称女生当时身穿绿色上衣、蓝色裤子、黑色皮鞋,此说法得到了多名学生的印证。

有多少大学生想自杀

        1999年,北京师范大学纪宏教授在1378名大学新生中做过的一份调查结果就显示说,偶尔有自杀想法的学生占调查总人数的25%,经常有此想法的占7%。2004年有人对来自成都某高校的2004级研究生自杀倾向问卷调查。在该校访问的1560名研究生中,有1人表现出严重的自杀倾向,同时有9人存在中度自杀倾向。北京联合大学信息学院02级学生程小龙在北京联合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和北京化工大学发放了200张问卷,调查大学生自杀状况,在收回的189份有效问卷中,有近1/3的被调查者承认自己曾有过自杀念头。而据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课题组的报告显示,有超过60%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并且这一数字还在继续上升,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障碍有抑郁、焦虑、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睡眠障碍、网络及游戏成瘾、物质滥用等。2004年,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陈志霞等人运用“自杀态度调查问卷”,采取分层抽样方式,对1010名大学生的自杀意念与自杀态度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有过轻生念头的学生占10.7%。

中国大学生跳楼八大理由>>>>>

    理由一:就读时的经济压力;理由二:故步自封的大学教育;理由三:心理承受能力的脆弱;理由四:不完善的大学生就业制度;理由五:压力导致精神抑郁;理由六:冷漠的社会文化氛围;理由七:情感的纠葛;理由八:厌世,自杀的诱惑。

北京高校2005年共有15名大学生自杀>>>>>


       从2005年年初到目前为止,北京高校已经有15名大学生自杀身亡。

       【形势严峻】

  大学生成心理问题的重灾群体

  据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课题组的报告显示,有超过60%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并且这一数字还在继续上升,2004年,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陈志霞等人运用“自杀态度调查问卷”,采取分层抽样方式,对1010名大学生的自杀意念与自杀态度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有过轻生念头的学生占10.7%。

  面对日益突出的大学生心理问题,上周末,来自全国13所外语外贸院校的教授们坐在一起,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热点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俞慧、许继亮、郁震三位老师认为,大学生已成为心理病变的“重灾群体”。

  【追根溯源】

  多种因素促成大学生心理失衡

  专家分析,生理疾患、学习和就业压力、情感挫折、经济压力、家庭变故以及周边生活环境等诸多因素,是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其中,激烈的学习竞争、就业竞争是主要原因。

  大部分大学生都曾感到过学习的压力,但如果不会释放压力,精神就会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极可能导致心理疾病出现。大量个案表明,大学生因恋爱所造成的情感危机,是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有的人因此而走向极端,甚至造成悲剧。

  对独生子女教育不当造成的后遗症,如任性、自私、不善交际、缺乏集体合作精神等不良习性,不但易使大学生诱发心理疾病,还会使人产生暴力倾向和行为。

  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的情况频频出现在大一新生中间,这种不适应如果得不到及时调整,便会产生失落、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俞慧等三位老师认为,在高考的重压之下,学生成了应试机器,其他的各种需要被压抑到最低点,知识的增长伴随着的是人格塑造的缺陷与心理适应能力的欠缺。

  对外经贸大学的孟源老师认为,由于大学生中利益占有与分享不均衡的出现,导致他们心理失衡,而调节不成功导致心理严重失衡,轻则出现精神异常、精神疾病,重则出现自杀、犯罪倾向等重大心理问题。

      【解决之道】

  高校应建立相关预警干预机制

  专家强调,除要加强大学生的心理辅导与教育等长远举措外,还应建立预警干预机制。预警机制是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各方形成合力来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其作用是及时发现和识别潜在的和现实的危机,以便采取措施,减少危机发生的突发性和意外性。

  据了解,目前北京市部分高校已经着手建立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一个集普查、咨询、跟踪、干预调节一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初步形成。上海已启动高校“危机干预”措施。措施包括:在高校中推广心理辅导课;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有效阻止高校学生危及自身生命的行为发生等。就全国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体系还处于起步阶段。

女大学生自杀前的心灵独白>>>>>

        在选择死亡这个过程中你一定会有很长一段时间在犹豫、徘徊、辗转,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在生与死之间进行抉择。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二三个月。

  在那个阶段,我曾经的一切荣辱得失对于我都不重要了,曾经的辉煌早已远离了我,包围着我的只有无边的痛苦和对自己彻底的绝望!

  我甚至想好了采取何种手段结束自己的生命,跳楼太需要勇气了,我想吃安眠药,没有痛苦,就像睡去了。

根源于家庭 形成于社会 表现于学校>>>>>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有十几年历史,但普及面还不是太广泛。高校有这方面专门心理咨询的机构,对学生成长进行心理辅导,市区、领导比较重视的中小学校开展得不错。但广大的郊区和农村的中小学在这方面还是很欠缺,无论是领导重视程度、人员的配备,还是资金投入方面都有差距。所以学生心理教育工作可以说是任重道远,需要大家不断努力。社会各阶层都来重视这件事情,全社会都来关心这件事情,才能把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做好。

  学生在学校里表现出心理问题,有的甚至比较严重,其实根源在家庭。就像台湾著名心理学家张春兴所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根源于家庭,形成于社会,表现于学校。所以学校、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应当来倡导、关心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健康问题虽然出现在孩子身上,但吃药的不应该仅仅是孩子。

  很多家长这方面的意识很不够,但家长是孩子成长第一任老师。在他入学之前很长时间都是在家里,受到父母一言一行的影响。父母言传身教,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可以说比老师的影响更重要。但是现在家长还是重视分数,主要看孩子能考多少分,能不能上大学,不重视他们人际交往、健康人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一些对孩子成长更重要的方面被家长忽略了,而这关系到他们将来能不能成为一个健康的人。

  社会大环境里也有很多不良因素。比如网络、影视含有许多不良信息,社会风气比较浮躁,中国很多优良的传统被丢掉了。许多“不良少年”都是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才误入歧途的。青少年是易感群体,他们的是非标准人生观价值观都还不是很成熟,容易受到很多诱惑。同时青少年时代又是个“多事之秋”,是最容易出问题的。

[编后语]

  作为在校大学生,对于选择自杀离开这个世界的的同龄人所持的态度,更多的是同情和惋惜。
  但我们能否再深究一下:当身边的同学遇到心理困扰时,我们是怎样做的?是与己无关地漠然置之?还是更多一些留意与默默的关心?或者是伸出援手,哪怕只是一次深谈?
  据研究,实施自杀行为的人总是有前兆的,是选择乐观积极还是悲观厌世,常常只在一念之间。如果我们每个人对身边的同学都能更加关心一些,相信应该会避免一些类似的悲剧发生。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