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于: 竞报
本报记者朱燕报道 大二学生小林为了要求书店销售日本动画DVD,竟制造假炸弹威胁西单图书大厦,成为海淀法院审理的首例类似案件。日前,海淀法院针对审理的大学生案件中因为心里问题导致犯罪的类型进行了分析,发现有4种心理问题是导致大学生犯罪的主要因素。
自尊心受伤盗窃同学
某重点大学的小洪多次盗窃同宿舍同学的书本、笔记本电脑、手机等物。用他自己的话说,自从上了大学后,每次考试他宿舍同学的排名都在他前面,他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偷同学东西的目的就是想让他们着急,让他们费力气和时间,这样,我就可以用这段时间多读点书,超过成绩好的同学,找回失去的成功和自信”。
为小事浇坏手提电脑
在一起案件中,某高校白某的脸盆坏了,她怀疑是同宿舍的小楠干的,小楠不仅不承认,还对其大打出手。白某咽不下这口气,于是她选择了报复,趁同学们上课的时候,将小楠的手提电脑浇了一杯水,构成了故意毁坏公私财物罪。
发泄不满超市盗窃
小莹从外地考上舞蹈学院后,因练功刻苦多次受到表扬,并担任了领舞。但同宿舍的同学嫉妒她,动辄便讽刺挖苦,以致于小莹不敢轻易回宿舍,心理上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又无法跟远在老家的父母倾诉。就到超市偷东西排解烦恼,发泄心中的郁闷和不快,当警察抓到她时,问她都偷了什么时,她说“不知道,因为偷的东西从来没动过。”
从各地考到各高校的大学生内心充满优越感,对自我价值过高估计。但入学后却发现周围有许多优秀的同学,于是原有的自信和骄傲就被摧毁了,为弥补失落的心态,找回荣耀和尊严,就不惜一切代价,甚至采取违法犯罪的方法。
大学生朝气蓬勃,热情大方,但与同学交往中往往存在以“自我中心观”的人格障碍,不能受委屈,面对同学间的摩擦不知所措,郁积于胸,逐渐酿成心理疾病,最终通过走极端的方式来化解心中不平,报复同学,走上犯罪道路。
虚荣心是每个人都有的正常心理,但是虚荣心一旦过了头往往会酿成祸端。一些家庭条件不是很好的学生上了大学后,看到周围的同学的生活水平高,心理非常不舒服,为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就将盗窃的手伸向了同学。
大学生从一个熟悉的集体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后,往往会紧张、焦虑,有些大学生由于和同学之间有摩擦,紧张和焦虑会慢慢增强,又无法倾诉,只好采用极端方式发泄和排解。
法官提醒
两方面预防大学生犯罪
大学生因心理问题犯罪,背后都隐藏了多个错综复杂的原因,预防大学生犯罪需要做好以下两方面:首先是家庭疏导,缺乏父爱或母爱的单亲家庭,容易使孩子从小感受到心理力量的不足,产生胆怯、懦弱抑或孤僻心理。
夫妻不可当着孩子的面大吵大闹,也不应把离异的怨气撒在孩子身上,注重与孩子多多沟通,教会他们自立、自强,从小培养他们友善、宽容、正直的健康心态,教会他们与人交往的技巧和方法。
其次,老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在大学应开设心理课程。同时应在大学校园大力普及法律知识,开展生动有趣的法律知识竞赛或采取组织大学生参加庭审,接受直观的法律教育等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