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观地接受现实
一位考生的母亲打进电话,孩子在本市市区高中读书,今年高考考了470多分,可以上不错的专科学校。但是,孩子自觉今年高考前学习有些放松,因此成绩不甚理想,自己在学习上还有潜力可挖,决心复读一年,去读一个理想的本科,并与父亲达成了共识,母亲却坚决不同意孩子复读,不仅如此,母亲还出现了强迫性思维、焦虑、轻度抑郁等症状。她觉得孩子辜负了自己的期望,不争气;她觉得自己三年来为孩子所做的一切都付之东流;她觉得自己因孩子高考成绩不理想而在单位里被同事私下里笑话。这让她非常痛苦,胸闷气短,四肢冷汗。在家里,她脾气也越来越暴躁;在单位,她不愿意与同事多说话,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在电话咨询过程中,她在不停地哭泣。
青岛市心理协会理事、青岛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会理事谭云鹏说,显然,这个母亲是个自尊心很强的人,由于自我评价过高,对孩子的期望值过大,一旦目标没有达到,就拒绝承认事实,失望、愤怒的坏情绪就会爆发,进而郁闷、抑郁,出现了一定的心理障碍,进而影响到家庭中的其他人。
因此,他建议这位母亲,首先要在心里真正接受孩子高考分数不高的事实,坦然地面对现实,承认孩子没有达到自己为他所设定的理性目标;更要看到孩子的努力和潜力,看到孩子的上进心,相信孩子会在今年高考的基础上会更进一步。一句话:要乐观,接受现实重要,承认孩子的发展潜力更重要。
作为父母,如果家里有高考不理想的考生,家长一定要保持乐观、坦然情绪,多与孩子沟通,给孩子鼓励,而不是用这种消极的情绪带给孩子负面的影响。如果个别家长实在有负面情绪需要发泄,最好是找专业人士作心理咨询和辅导。
别让失利的梦魇缠身
刚刚参加完高考的女生小林打来电话说,在高考后感觉自己发挥得不是很理想,成绩公布后,分数确实不高,报考理想大学的希望很渺茫。小林的情绪更加低落,一句话都不想说。但是脑子里都是些不切实际的想法,一会儿觉得自己的未来可以更精彩,一会儿又觉得自己这辈子完了。在父母面前也总说些不着边际的话语,小林不敢出门,不愿见同学,不愿见亲友,怕他们询问自己的成绩。甚至连自己最喜欢的电视节目也看不进去。
青岛五中心理教师姜晓燕说,小林出现了"高考后焦虑",她的表现是吃不好、睡不好,情绪低落,有时还伴随出现思维强迫行为,自怨自责,很容易走入心理误区,甚至由于性格突变暴躁,让人觉得难以理喻,与家人争执中情绪一触即发,严重的会出现轻生念头,甚至采取轻生行为。
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考生应及时调整自我、正视自我,并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使自己顺利度过这段人生中的重要转折。一是不要停留在过去的考试情景中,要回归到当前来。当高考已成往事,自觉接纳。二是考试成绩不理想的考生,应该在家长和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根据实际成绩为自己的未来做好计划。人才的标准是多样的,现代社会为我们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成才渠道,所以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未来的道路。三是正视自己的情绪,当出现负面情绪时,也不要害怕,及时进行调节。如找家长或好朋友沟通倾诉,或参加一些有益的运动来排泄不良情绪。当然,也可以通过找专业老师,正确疏导。
落榜不过关上一扇门
一位妈妈打来电话,孩子高考落榜了。孩子本来是个不错的学生,她对自己考上大学后将迎来完全不同于高中苦读的丰富生活曾经充满了憧憬,马失前蹄让她发懵。孩子原本还可以选择一所普通高校的专科,但是她倔强地拒绝了。在家里她几乎不说话,开口就没有好声气,一举一动透着一股恶狠狠的劲儿。这让妈妈十分担心,终于忍不住向心理热线求助。
市南区教育中心心理教研员李莹说,寒窗苦读十多年,到头来却名落孙山,打击是沉重的。孩子这种失落、悲痛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真正困惑很多家长和考生朋友的,实质上是考生把高考的失落扩大化,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用一次挫折全面否定了自己。对大多数人来说,高考和改变命运联系在一起,动机越强越令人畏惧,失落、伤心欲绝、茫然无助是重大挫折情境中人产生的自然情绪反应。
相比较人生将遇上的其他重大挫折,高考其实是最有可逆转性的,因为年轻就还有从头来过的资本。人往往是从失败中学到了对自己最有用的东西。高考是考生们的第一个人生目标,如果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就需要调整自己。痛定思痛,将会看到很多其他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这是开拓人生思路的第一课。
就个人而言,李莹不赞成任何一个孩子高中过后就踏入工作岗位。这对成长中的孩子和社会都是弊大于利的。考生可以选择复读,只不过比别人晚上一年大学;如果选择读专科还可以专升本;选择普通本科还可以考研究生;国外的高校能够提供学生语言、教育方式等多种不同于国内大学的教育模式,"留洋"也将给考生带来人生的转折,但不同的是,所需费用超出一般家庭所能承受,要因人而异。之所以如此建议,因为高中段的孩子处于青少年后期,在心智方面还没有完全成熟,继续接受高等教育不仅有利于从知识方面丰富他们的头脑,同时也为将来走进社会搭建一个有益的缓冲桥梁。如果说高考首先考察的是考生的知识,那么,高考落榜重点考察的将是考生的情商。
本报记者 刘 淼
《青岛日报》 2007年7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