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工老记"专写街头巷尾新闻
2007-07-17
在荔湾区逢源街康龄社区服务中心,有一群特殊的“记者”,他们年近7旬,义务奔忙在社区中编写社区新闻、长者故事,再印发给社区居民,服务社区这群“长者记者”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康龄探射灯”。而像“康龄探射灯”这样的长者义工队,逢源街共有14个,305名年龄在60~89岁不等的老年人既助人也自助,过着别样的金色晚年

  高龄记者笔耕勤

  道尽晚年金色情

  广州荔湾区逢源街社区,有一群特殊的“新闻人”,“编辑记者”们个个年近7旬,没有正式的记者证,也没有受过新闻专业的正规学习,更没有工资,却每天穿梭在社区中挖掘与老人相关的消息,采写成故事派发给社区居民。这群“义工老记”还有一个生动响亮的名字———“康龄探射灯”。日前,时报记者就走进了这只“探射灯”,详细了解高龄“老记们”的探射生活。

  “探射灯”专写老人新闻

  据了解,老人们之所以将小组取名为“康龄探射灯”,是希望“记者”能像探射灯一样,“探射”到社区的每个角落,再“反射”到每个角落。这个“探射灯”成立于1998年,先后有十多位老人当过“记者”,目前小组共有7名成员,3名“编委”主要负责审稿、修改,4名“长者记者”主要负责采访写稿。虽然不是正规军也非科班毕业,但他们却极为认真地奔波在社区街巷,搜罗社区、康龄中心的活动及街道长者的种种“大道小道”消息,编写《康龄探射灯》发给区内人士。而长者记者们的报道也比较全面,主要有社区活动、中心活动、孤寡老人生活状况、长者义工的故事等。消息的来源主要是街道、居委会的有关活动通知,还有居委会、居民的“报料”等。

  笔端尽显多彩老年生活

  高龄老记们编制的“报纸”也叫《康龄探射灯》,是一份A4纸大小的双面印刷单张,红底黑字,一月一期,每期有六七篇报道,内容或是街道、中心的活动,或是义工故事,每期印300份,全部由服务中心出资印刷,并派发给社区内的老人。每篇报道或长或短,或简洁或详尽。格式、写法也灵活多样,有记叙文,有一句话新闻,还有人物特写等。

  “金色晚年”是“长者记者”们负责的另一份工作,也叫社区《会员通讯》,一个季度一期。相比之下,“金色晚年”内容更丰富,有活动花絮、义工故事、简讯、义工心声等。

  老人们办的这两份“刊物”,装帧、设计比较简单,但深受老人们的欢迎。而且其他居民对“长者记者”也赞赏有嘉。居民李小姐就十分钦佩老人们的干劲和精神,“虽然报道比较简单,却是老人辛勤的劳动”,因此每次她都仔细地从头读到尾。张先生则建议街道能在资金上给予扶持,将“康龄探射灯”做大、做漂亮。
“义工老记”专写街头巷尾新闻(组图)
这份“金色晚年”虽然装帧设计简单,但凝聚了七位长者的心血。

  人物故事
“义工老记”专写街头巷尾新闻(组图)
陈杰禹: 当记者找到年轻的感觉

  年龄:69岁,“记龄”:7

  年最难忘经历:采访长者义工们

  69岁的陈杰禹(右图)是“康龄探射灯”的元老级“记者”,也是长者义工联队的大队长。陈伯常“利用职务之便”,获得众多线索并及时报道出来。说到自己的“工作”,陈伯颇为自豪,虽然做记者采访、写稿有些累,但“老街坊很配合,精神上觉得很满足”。

  记者了解到,陈伯毕业于西关培英中学,工作后到大学进修哲学专业,曾是广州缝纫机零件厂的车间主任。陈伯觉得写稿并不难,“都是实话实说,写起来挺顺手的”。做了7年“记者”,陈伯说最难忘的是采访长者义工们,例如,今年刚去世的90多岁的陈翠荷坐着轮椅当义工,她经常探望有病痛的孤寡老人,以亲身经历鼓励老人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陈伯说,他希望能多写些东西,把街道的好人好事都报道出来,为晚年找到年轻的感觉。
“义工老记”专写街头巷尾新闻(组图)

  林瑞霞:晚上不睡觉要写好稿

  年龄:69岁“记龄”:约7年

  最大感受:要根据实际情况写稿

  “由五位年过八旬的婆婆组成的粤曲小组演唱《云端庆升平》,字正腔圆;何姨脚伤未能参加表演,只能坐在轮椅上做简单个人表演,大家为之惋惜和感动,祝她早日康复……”,这是最新一期“康龄探射灯”上一篇社区活动的报道,作者是惟一一名女“记者”,也是元老级人物之一———林瑞霞。

  林婆婆今年69岁,说话柔声柔气,但她写稿却十分在行、到位,表述很细腻。林婆婆高中毕业,当过工人。

  说到做“记者”的心得,林婆婆的感受是“要根据实际情况写,如果是旅游类的稿,要有现场描写、环境描述,如果是其他的活动,就照实写,像记叙文”。林婆婆说,她写稿子比较慢,每写一篇文章都要事先构思好,再动笔写草稿,然后再正式写,事后还要修改好几次,通常要几天才能完成。如果赶时间的话,“晚上不睡觉也要先把稿子写好,要不然心里可着急了”。
“义工老记”专写街头巷尾新闻(组图)


  林铸海:越写越开心,一点不觉辛苦

  年龄:67岁“记龄”:3年

  最大的困难:如何与采访对象搞好关系

  林铸海老伯67岁,以前只读到小学6年级,工作后才进修到大专学历。2002年做“记者”前,他很少写东西,进了“康龄探射灯”后,他越来越喜欢写东西,而且“越来越开心,一点都不觉得辛苦”。

  谈到采访经验,林伯一套一套的,“关键是要深入基层,有第一手材料”,“实事求是,要真实”,“采访前要仔细思考,想好问什么问题,怎样启发对方说话”。

  林伯说,采访中最大的困难是“要搞好和采访对象的关系”。有一次他去采访孤寡老人苏婆婆。因为彼此不熟悉,一开始不知道说什么好,林伯于是改变一问一答的采访模式,像和朋友聊天一样,和苏婆婆聊起她的身世、经历。不一会,苏婆婆主动邀请林伯去喝茶,大家边喝边聊,说了很多心里话,林伯也顺利完成了采访。

  背景新闻

  89岁老耄也当义工

  逢源街在广州率先开展长者义工活动现有14支义工队305名成员

  据荔湾区逢源街党工委江桂洪副书记介绍,逢源街有“三多”,即老年人多,孤寡老人、特困残疾人士多。

  为此,逢源街办事处和香港邻舍辅导会在1998年5月携手创办了“康龄社区服务中心“,引进香港社团关怀长者的成功经验,为社区内60岁以上长者提供社交及康乐服务、家务助理服务、社区教育及长者支援服务,使长者得享幸福晚年。中心成立当年便成立了“康龄探射灯”等老人活动小组。2002年11月,该街又在广州市率先成立长者义工联队,60岁以上长者均可申请加入。截至目前,长者义工联队已从原来的180人增加到305人,年龄最大的89岁。各社区居委分队还根据长者的兴趣和专长组织了14个长者义工中队。

  逢源街还实行义工奖励制度,每年开展优秀青年志愿者、“老有所为”评选活动。康龄中心更是推出“金色晚年”义工奖励计划,凡服务50小时可获“铜奖”、服务150小时可获“银奖”、服务350小时可获“金奖”,表现突出的长者可获得荣誉义工证书。

  江桂洪表示,开展长者义工服务,不仅使原来被服务的长者成为提供服务的人力资源,改变了社会上有些人认为老年人是“包袱”的负面看法,还让老年人有机会继续学习知识,发挥潜能、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从而提高自信积极地度过有意义的晚年。

来源:搜狐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