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新闻网
心理咨询师:家长更应注重内在奖励
“省内游变成香港游,奖励手机还不够……”日前,记者在我市一些社区采访时了解到,自高考分数出来后,不少父母纷纷兑现对子女许下的承诺。然而,一些考生却借此机会“狠宰”父母,随着自己的分数高出预计分数,相应要求父母的奖励也要“水涨船高”。
在记者采访的同时,还了解到有的考生则是通过物质上的刺激来体现自身价值,以获得父母的认同和鼓励。为此,有关专家提醒家长,内在奖励更胜物质奖励。
高分换取额外奖励
家住都司路附近的考生余磊(化名)是我市某重点学校重点班学生,平时学习成绩属中等水平。父母在他考前曾许诺只要考上大学,就奖励一部价值2000多元的名牌手机。没想到这次考试小磊超常发挥,考进了北京一所知名大学。为此,小磊的父母在高兴之余,立即兑现名牌手机的承诺。
就在父母即将履行承诺为他买手机的时候,小磊以商量的口吻向父母提出了能否额外多买一部MP4。对此小磊表示MP4实用性强,学习、娱乐都能兼顾,价钱上也不是太贵。在经过一番商量后,小磊的父母欣然同意了儿子的要求。
物质刺激才能体现自身价值
和小磊的情况类似,但在考生小凯眼中,只有物质上的刺激才能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小凯家经济条件十分优越,但其父母由于忙于建材生意,与小凯进行交流的机会不是很多,小凯大多时候都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帮忙照料。因此,父母平时则以物质的方式对小凯进行补偿、奖励。
高考前夕,小凯曾经和家人发生争执,由于担心儿子考试状态不佳,其父母还为小凯作好了出国的安排。但小凯的最后分数竟比预计分数高出25分,考上了上海的一所知名院校。为此,其父几乎对小凯的要求有应必答。
内在奖励更胜外在
对此,我市心理卫生健康咨询中心、心理咨询师陈昌海表示,家长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激励有利于孩子成长,但除了外在的奖励,家长更应注重从内部入手,让孩子正确理解学习、考试的目的。
陈昌海说,现在孩子的“奖励品”越来越贵,过去诸如台式电脑等已难入孩子们的“法眼”,取而代之的是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等高端的数码产品。一些孩子知道父母看重分数,因此一旦自己达到父母的要求,就借机“狠宰”父母。因此,作为父母,在考前就要注意对孩子的引导,不能以高昂的物质奖励作为让孩子考好的“诱饵”。
另一方面,有的孩子提出额外要求,其实是想通过物质上的奖励,得到家长的认同和鼓励。如果父母和孩子缺乏必要的沟通,孩子有可能单纯认为父母奖励越重,自己就越有价值,长此以往,孩子易产生习得性行为,一旦奖励停止,学习的动力就容易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