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07-7-17 0:07:10 稿件来源:江淮晨报
手机、电脑、电视机的更新换代过于频繁,豪华办公楼和楼堂馆所处处可见,中国人购买的劳斯莱斯数量超过了日本,中国正在成为全球奢侈品的消费大国……在7月4日至7月7日举行的政协十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的专题讨论中,“过度消费”成为许多政协委员关注的高频词。
委员们呼吁,“奢侈文化”与建设节约性社会背道而驰,应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遏制过度消费,杜绝低效率消费、跟风式消费、攀比式消费,提倡节约消费、适度消费、文明消费、健康消费。
政协委员任玉岭对目前出现的种种奢侈消费现象进行了盘点:一是表现在对物资的铺张浪费上。就拿吃粮来说,有人在武汉某大学食堂调查,发现这个大学有4个食堂,一个食堂一天丢掉的米饭就多达160公斤。这种现象不仅学校存在,很多宾馆、饭店也存在,特别是招待餐饮和宴会更是浪费严重。二是一些产品的更新换代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造成了过度消费和资源浪费现象。手机、电视、电脑一味地追求“新”,用不了多久就“鸟枪换炮”……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各种奢侈品大市场。”鲁志强委员认为,在工业化的过程中,我国居民消费超越发展阶段,出现了一些世界少有的现象。统计显示,2000年到2006年,中国轿车产量增加6.5倍,成为世界上第三大私人汽车拥有国,而购买的劳斯莱斯数量超过了日本。
在住房方面,对40个重点城市调查的数据表明,2006年1月~6月,预售商品房平均套内面积达115平方米,在全部可销售住房中,120平方米以上的大户型超过50%的有24个城市。比较一些发达国家的户均住宅面积:2002年新建住宅的平均面积,瑞典是99.7平方米,德国是85.1平方米,日本是91.3平方米。
鲁志强说,“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有这样快的速度,这样超现实的目标,不仅超越了发展阶段,也超越了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而且让人更为担忧的是:这种情况还没有逆转的迹象,而民众的预期仍在继续增高。”
倪豪梅委员认为,过度消费超出了经济发展水平,导致资源浪费,加剧资源破坏,损害子孙生存权利,应该加以遏制。●宗禾
观点一
遏制过度消费促进和谐发展
过度消费是超出经济发展水平、超越经济能力、降低资源效率、导致资源浪费、加剧资源破坏、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影响社会和谐并殃及子孙生存权利的消费,应该遏制。西方发达国家“奢侈型”的过度消费模式所造成的高消费、高污染早被一些专家明确指出了它的破坏性、透支性及对社会引发的两极分化。
中华民族本是一个有着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美德的民族。改革开放后,一度为了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美德受到较大冲击。当前,我国的过度型消费,一是表现在对物资的铺张浪费上。如招待餐饮和宴会浪费严重。二是表现在某些政策上。如限制节能廉价汽车的应用和生产。三是表现在追求用房的豪华上。山西某市的干部办公用房每人超过了250平方米。四是表现在公车消费上。连县乡领导大多都配了专车。五是表现在商品的过度包装上。六是表现在不合理的大规模的房屋拆迁上。很多房地产商看上某个地段利于获取效益,就不管该地的房屋是否还有使用价值,不惜用各种手段,实现对该地段的拆迁。我国建筑物的寿命平均不到30年。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部分人过度消费时,有些人却没有能力消费,生活困难。基于我国的国情,面对严峻的资源挑战,我们必须要遏制过度消费,杜绝低效率消费、跟风式消费、攀比式消费,提倡节约消费、适度消费、文明消费、健康消费,讲求消费效益。
为了遏制过度消费、促进社会和谐,要加强遏制过度消费的教育和宣传,对以俭养德、艰苦奋斗的民族美德进行传播和弘扬。发挥政府的主导和表率作用,从党政机关做起,遏制过度消费。调整国家财政开支的配置结构。有必要从实际出发,搞好配置结构的调整,加强对农业、农民、教育、学生和医疗、病人的扶持力度。出台法律、法规,对过度消费作出政策性规定。采取有效措施坚决杜绝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发生。很多过度消费特别是楼堂馆所的兴建和房屋的大拆大迁以及一些新技术产品的推广和换代,因为涉及重大利益问题,常会有官商勾结等腐败黑洞。因此,只有从反腐倡廉入手,才能遏制过度消费的发生。
●仁民
观点二
“过度消费”腐蚀社会心理亟待消除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国人都还没有真正地富裕起来,但此起彼伏的过度消费事件为什么给人的却是达到了“奢侈”程度的富裕?细想一下,正是一部分人的“奢侈消费”,以及在其带动下,如今整个社会在消费上“跳起来摘桃子”的“过度消费”,才使得国人有了虚假的“富裕度”。表面上看,过度消费完全是个人行为——人家花的是自己的钱,爱买什么买什么,愿意当什么“奴”就当什么“奴”,但深层次来看,这不止是个人行为,也是一种社会行为,因为过度消费营造出的虚假的富裕,对社会有着诸多的害处。而腐蚀社会心理,滋生社会疾病,就是我们不能不正视的问题。
过度消费,让大多数才解决了温饱问题的社会大众,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本不应该有的过高的心理预期。当这种心理预期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难以实现的情况下,就会引发一定的社会心理疾病。一方面,它膨胀了一部分人的所期望的一夜暴富心理,进而出现了抢劫、诈骗、投机等社会恶果;另一方面,它令社会上仇富心理急剧上升,引发的恶性事件屡见报端。此外,已然出现的追求过度消费而出现的拿明天的钱享受今天的“透支”行为,必将损害社会大众正常生产生活。一个心理有疾病的社会,又何来和谐,何来健康?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我们需要的仍然是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在生活有了明显改善后,适度消费、休闲是应该的。但是,什么事都应该有个度,过了度就是滥。我们需要的消费是理性的消费,是在自身能力所能许可基础上的消费。沉溺于享受的过度消费,不仅浪费了大量的建设发展资金,更可怕的是会消磨社会大众进取之心、奋斗之意。由此看来,过度消费不仅仅是个不良的经济问题,还是个有害于社会和谐的社会问题。
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消费模式具有相对稳定性,一旦形成,重新调整可能需要很长时间。但是,不管多么难,不管要花多长的时间,我们都要花大力气来解决。首先,是政府要率先树立节约理念,抛弃奢华之风,遏制过度消费,坚决降低行政成本,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其次,大众媒体也要承担起引导人的职责,多宣传以俭养德、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倡导适合国情的消费文化。当然,还需要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对奢侈消费行为进行调控限制。只要多方努力,这种超越目前中国的发展阶段、对社会健康发展有害的消费模式一定会由强变弱、直至消失。
新闻链接
中学生在三方面消费惊人
根据不久前晋城市城调队对当地城镇中学生高消费进行的抽样调查,中学生在餐饮、手机、名牌服饰三方面的过度消费令越来越多父母难以承受。
十几岁的初高中学生频频聚餐,有些甚至效仿成年人喝啤酒和高档饮料。据统计,2006年上半年晋城市居民家庭中有在校学生的家庭平均在外饮食消费支出356元,占食品支出的20.6%,高于百户居民平均水平两个百分点。对部分中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一个中学生一个月的零食花费平均为30到40元。
手机好坏已成为很多学生攀比的重要内容。据调查,晋城市中学生中拥有手机的达到30%以上。2006年上半年,100户城市居民家庭中有在校学生的家庭平均通信服务费支出186.7元,高于总体平均水平。
喜欢穿品牌服装和鞋是现在中学生的又一特点。据调查,一个中学生上半年的服装及鞋消费支出大约达到460元,比晋城市上半年城市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还高1个百分点。问及要购买名牌服装和鞋的原因,中学生中认为品牌服装、鞋质量比普通的好,穿着显得气派的占75.6%,只有2.7%的学生回答是因为家中有钱消费得起,所以购买品牌服装和鞋。
建设部称改变住房贪大倾向
针对目前中国各城市普遍存在住宅户型偏大现象,建设部副部长刘志峰今表示,目前符合中国国情的住房消费模式还未建立。中小户型应成为社会的主流户型,要改变贪大求阔的消费倾向。
据建设部今年4月的调研,中国40个重点城市住宅平均套型面积为113平方米,其中十六个城市超过120平方米,而北京待售住宅的平均套型面积已达143.9平方米。
在住宅户型面积增大的同时,北京、深圳、广州等地的房价也在飞速上涨,一些因买房而背上沉重债务年轻人甚至被嘲为“房奴”。据统计,目前广州年轻一族已成为高端购房的主力群体,其中近三分之一的家庭住宅月供超过家庭收入一半以上。
专家指出,不顾经济和资源条件,脱离实际承受能力或超过实际需求,追求过大套型面积,是一种过度消费行为。而住房消费在整个消费结构中比重过大,导致总体生活质量的下降,不利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
过度储蓄过度消费皆不可取
过度储蓄者的七个特点:
1. 过度储蓄;
2. 经常用钱消除潜在的恐惧;
3. 总是担忧财务状况;
4. 向低风险、低回报项目投资;
5. 把钱藏在饼干盒、衣袋、抽屉或保险箱里;
6. 尽可能地拒绝任何消费,哪怕是必须和合理的;
7.认为所有的投资都会带来无法承受的压力,即便风险很低。
过度消费者的四个特点:
1. 喜欢炫耀或追求某种消费模式;
2. 不现实的欲望远远超出自己的偿还能力;
3. 总是担忧自己的经济状况,以至于影响到工作和人际关系;
4. 通过花钱控制紧张、焦虑、烦躁、愤怒、受排挤或孤独。
对以上两种极端心理,专家给出如下一些建议:事先为紧急情况做准备做好财务危机的准备,列出必须消费的清单,并为之留出相应的钱财。你可以把这笔钱投资于低收益、流动性强的证券。确立并优先实现你的财务目标明确一年内的目标、三年到五年的目标、五年以上的目标,有效、合理地分配你的可投资资源。每个目标都应进行谨慎地分析与决策。寻找优秀的财务顾问假如你本人不能很好地确立你的目标,很好地分配你的投资资产,就去找优秀的财务计划专家,请他们来帮助你实现愿望。立即行动,假如你的目标已经确立,你也对资产进行了有效的分配,你就不要犹豫,开始行动。绝不要推到明天,今天就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