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幸的人生通常是一把双刃剑,它会让懦弱者意志消沉,甚至输掉整个人生,但有时也会让勇敢者变得无比强大,并从此拥有绚丽人生。徐仙琴的故事有三重升华:她先是让自己的残疾儿子拥有了正常人生,继而把这经验用在了拯救更多的聋儿身上,并且同亲友获得了成功。更可贵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她由一个家庭不幸的弱小女子,变成了受人尊敬的杰出职业女性。这种传奇经历,足以给千千万万那些同样有着人生迷茫的母亲们无限的感召力量。”
徐仙琴 :“纵然倾家荡产也要帮助儿子开口说话。”
她叫徐仙琴,是浙江永康一位普通农妇。8岁,父亲在一次意外事故中离开了人世,接着,母亲也改嫁他乡,徐仙琴和弟弟成了孤儿,家庭的变故让徐仙琴过早地尝到了生活的艰辛。18岁那年,徐仙琴只身来到了义乌寻找工作。期间,徐仙琴结识了义乌青年丁俊健。1994年,两人结婚。婚后第二年,他们有了儿子。
沉浸在喜悦中的徐仙琴夫妇万万没有想到,儿子长到4岁的时候还不会开口说话。两人抱着儿子到杭州儿童医院检查,结果如同晴天霹雳:儿子居然是个聋儿。
专家告诉徐仙琴,聋儿未必就是哑巴,只要配上助听器,再进行发音康复训练,孩子还有开口说话的可能。
为了这一线希望,徐仙琴付出了百倍的努力。她借钱为儿子配了一台数字助听器,从北京、上海买来了一些关于聋儿康复、聋哑儿学说话的教材和资料,自己边学边教孩子,一个音不厌其烦教上千遍万遍。由于耳聋的缺陷,正常的孩子一学就会的东西,儿子学起来却得花费九牛二虎之力。徐仙琴说:“当时也不知道教了几次,你教他“花”,但从他的嘴里出来总是“哇”,当时,我也急了,心里面特别急,把卡片都撕了扔到了地上,而且也打了他。”
看着儿子那无助的神情,徐仙琴又感到心疼和内疚。坚持了一个多月后,儿子终于清清楚楚地叫出了第一声“妈妈”。
“当时他叫妈妈了,我和丈夫却坐在床上哭了,心里感到特别激动,我的孩子有希望了。”
接下来,徐仙琴就从简单的一个字的发音慢慢地增加到两个字、三个字……经过4年多的努力,儿子终于像正常儿童一样,背起书包走进了学校。
徐仙琴:“孩子不会说话,那个家长跟我当时的心情是一模一样的,所以我想想,决定帮她带这个孩子,我觉得一定能教会他说话。”
徐仙琴到村里一家商店买东西时,碰上了一个4岁男孩,也是聋哑儿,徐仙琴就把自己的经历告诉了孩子妈妈。后来,孩子的妈妈找到徐仙琴,请求她一定要帮她带这个孩子,还说,义乌还有不少像自己孩子一样的聋哑儿。
回到家中,徐仙琴一夜未眠,孩子聋哑,伤痛的是父母的心,何不创办一个聋哑儿语训机构,让那些天真活泼的聋儿也回到精彩的有声世界里?她的这一想法得到了义乌市教育局、义乌市残联、义乌市妇联的大力支持,为她审批办学执照。就这样,义乌市残联聋哑儿语训工作室成立了。徐仙琴拿出家中所有的积蓄,还向亲朋借了几千元钱,在义乌租了民房,购买了教学器材,聋儿语训就这样开始了。
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徐仙琴自费前往浙江省聋儿康复中心培训,并招聘了幼师毕业的5个专业老师,还把自己教儿子说话的经历编印成册传授给每一位老师。在这里接受语训的孩子从刚开始的6个增加到了现在的52个。其中年龄最小的只有24个月,最大的孩子已经9岁。这些孩子不仅有本地的,还有来自浙江温州、浦江、东阳等地,有的是因为在其他聋儿语训部培训了两年没有起色而转过来的……来这里的孩子,家庭经济条件都不太好,多是外地到义务打工民工的孩子,有的父母连每月几百元的费用还要一拖再拖。
一年过后,在工作室参加语训的6个孩子全都开始开口说话,父母亲们千恩万谢,激动不已。徐仙琴的名声越传越远,需要帮助的人慕名而来……聋儿越来越多,徐仙琴的工作室已经相继三次搬家,现在设在义乌市郊区的一幢300多平方米的住房里(因为租金相对便宜),目前,大多数的孩子都已经程度不同地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只要有人到聋儿语训工作室来,很多孩子都会有礼貌地和你打招呼,好几个孩子能口齿清晰地回答你提出的各种问题。
徐仙琴的语训工作室目前有52个孩子,分7个大小班,这些孩子最大的12岁,最小的只有十几个月。这几年,除了过年回家几天,其余时间徐仙琴都和孩子们生活在一起。晚上为了能让孩子们睡得安安稳稳、舒舒服服,她把自己的床安放在孩子们的小床中间。可以说,开办聋儿语训工作室以来,徐仙琴几乎没有睡过一天安稳觉。
徐仙琴视聋儿是自己的亲生孩子,既当教师,又当保姆。过度的体力透支,使她的身体越来越虚弱,
徐仙琴:“可能别人看来,我是比较坚强的,但是,我知道自己还是属于那种很依恋家庭的普通女人,但是现在我没有任何依靠,也找不到依靠……我知道,以后都要靠自己的力量去撑起家庭、事业……”
徐仙琴在北京的日子是最快乐的,但是谁能想到,又一场人生劫难正悄悄地来临:
徐仙琴说:“就这么两天时间,上次我回和丈夫一起去(北京)都很高兴地,到长城、到天安门玩。怎么都不相信……”短时间里,照顾受伤的丈夫会分散徐仙琴的一部分精力,而且经济上也将更困难。聋儿语训工作室工办3年,搬了3个地方,每次搬迁都要投入资金改造,办学的收入、包括丈夫每年3万多元的收入都投了进去。现在,聋儿语训工作室有52个孩子,7个班,
从北京领奖回来以后,徐仙琴的聋儿语训工作室电话更多了,全国各地的聋儿家长纷纷打来电话咨询或求助,仅仅两三天时间,徐仙琴就接到了近40个来自黑龙江、山西、陕西、福建、安徽等地家长的电话。
“这些外地的孩子要都送来,你有能力接收吗?”采访中记者问,“我真的不知该怎么办。”这显然给徐仙琴又出了一道难题,“以我现在的经济条件,我没有能力再扩招学生了。但是,时间对这些聋哑孩子来说是很宝贵的,一旦过了最佳训练期,他们就有可能终生走进无声世界。我希望社会上能有更多的人来帮助这些孩子。”
“这些年,有没有被人误解的时候?你怎么处理这些压力和误解?”
“每当身处困境,我会选择一个人偷偷流泪。丈夫、儿子和那些聋哑孩子,都是我的动力。我得到了一些荣誉,也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和理解。但也有人以为,我获得这么多荣誉,一定也得到了大笔的奖金,以为我开办聋儿语训工作室发财了。刚开始,这些误解曾让我心里很难受,因为我得的这些奖,包括获得‘中国十大杰出母亲’的称号,都是没有奖金的,而开办聋儿语训工作室更是让我罄其所有。我的经济一直比较紧张,但我的精神很富裕。”徐仙琴没有回避这个问题,“不过,苦难也好,不理解也好,我已经习惯了在逆境中生存。小时候的我,内向又害羞,连在公交车上给别人让个座都觉得太引人注目。但现在,我不怕别人说什么,经历了这么多磨难和抗争,我会坚持自己的信念,决不轻言放弃。”
徐仙琴的跨年日记
从2006年跨越2007年,生活同时抛给她一个大大的惊喜和一个大大的苦难,徐仙琴有太多的感慨,她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了下来:
今天是2006年的最后一天。我的生活也面临新的转折,我得奖了,俊健却遭遇意外,曾经想命运是不是对我特别不公平。俊健爱车,把开车看成是生命的一部分,以前他最喜欢和朋友一起谈论车的话题,但现在,他不得不放弃,他的压力很大。对我来说,人生的许多难关我都已经过来了,我希望尽快帮丈夫调整好心态。丈夫以前就很关心我的聋儿语训工作室,我对他说,今后,他可以全力帮我,命运把我们两个更紧密地捆在一起了。
今天是2007年的第一天,因为还有17个孩子留在工作室没被家长接回家,我
今天,俊健的精神也不错,和我一起帮着张罗接待记者,照顾孩子们。晚上,俊健还教儿子下军棋。我乘机和儿子谈了话,告诉他,爸爸今后不能开车了,也暂不能挣钱了。独生子想了想说,学校开个图书室,他以后不买书了,就到图书室借书看。独生子喜欢看书,以前每个月都要买200多元的书。现在,儿子懂得为家里分担困难,我又辛酸又欣慰。
今天还收到一张儿子手工制作的贺卡,很高兴。
从昨天到今天,又接到10多个外地聋儿家长的电话,还收到一封从山东寄来的信,是一个4岁孩子的家长写来的,里面还夹了两元钱,希望我给他回信。不少家长再次表示过了元旦要把孩子带过来给我看一看,他们的信任让我感动。
这几天,我和丈夫都收到很多祝福的短信,很多都是孩子的家长发来的,有的是已经从我这里毕业的学生的家长。这些祝福让我感到特别温暖,家长的支持就是回报,使我对未来更有信心。
一大早,就有四五个家长把孩子送来了,有些家长还拎来了礼物,他们都很关心我丈夫的伤,不定期一个劲地宽慰他。我和丈夫都很感动。我坐下来和家长们聊了一会,看到家长们为孩子们的进步兴高采烈的样子,我也很高兴。
从明天开始,我将更忙碌了,孩子都要回来了,可能还会有外地的家长陆续带着孩子找到这里。我没时间想更多,只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只要坚持,困难总能一个个解决。
采访手记:
采访徐仙琴那天,天上一直飘着细雨。对面的这个江南女子,显得愈加纤细柔弱。述说几年办学的经历,讲到动情处,她眼睛里闪有点点泪光,我庆幸自己的专程拜访,它让我在阅读大量徐仙琴的材料以后,有机会走进这位“杰出母亲”光环背后鲜为人知的内心世界。
我看到了一个女人,面对生活的艰辛,有着怎样的挣扎和心酸;一位母亲,为失聪的儿子如何既是妈又为师付出的呕心沥血;一位妻子,丈夫遭遇车祸致残后,怎样边抹去腮边的泪水边为自己创办的聋儿语训工作室奔波忙碌……虽然正值“五一”长假,和我挥手作别急匆匆转身离去的徐仙琴,却要赶去上教育学本科班的函授课。望着蒙蒙雨中她单薄的身影渐行渐远,心里五味杂陈,唯有默祝她一切顺利。
来源:中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