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根生和他的“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冯根生连续执掌青春宝已经35年;曾经的子公司青春宝吞掉了母公司百年老厂胡庆余堂,濒临破产的胡庆余堂在很短的时间里重振雄风;在国家没有投入一分钱的情况下,青春宝每个工作日的纳税额达到100万元……更重要的是,他把中药产业,从传统的手工作坊生产方式带入了高度现代化的新阶段。
责任
人们忘不了2003年中国发生“非典”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幕。冯根生说,虽然事过境迁,但在那个突发性的事件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青春宝不仅是尽到了责任,而是尽到了国企榜样的责任。
2003年4月中旬,大批预防“非典”的中药配方订单不断涌入,配方量迅速突破1万帖、2万帖。
越来越严重的非典疫情,让冯根生不得不提前结束手术后的静养,从外地赶回杭州。他被眼前看到的一幕惊呆了:几百个人的长队排在胡庆余堂国药号河坊街连锁店的门前,几百双渴望的眼睛企盼着能得到一包非典预防药!
由于奇货可居,主要原材料金银花的价格一夜间暴涨几十倍,但市场需求太大,各门店纷纷告急,要求总部下达提价决定。此时涨价原本是顺理成章的决策,物价部门同意提价的红头文件就锁在冯根生的抽屉里。但冯根生郑重宣布:“哪怕原材料再涨100倍,青春宝集团、正大青春宝药业公司下属的所有公司、药店向杭城市民保证:所有有利于预防‘非典’药品一律不涨价,亏损由企业承担;同时还向抗击非典一线的医护人员和困难家庭免费赠送药品和资金……”
冯根生不是没有考虑到企业可能要亏损几十万、甚至上千万的可能性,但他脑海里更多的则是想到少年时代在胡庆余堂当学徒的古训——130多年前,当时胡庆余堂处于创建阶段,江南一带就曾流行过一场大面积瘟疫,胡庆余堂开山祖师胡雪岩很快研制出“癖瘟丹”,开仓放药,救百姓于水火,传为江南美谈。100多年前的红顶商人都能做得到,何况现在共产党的企业?
冯根生石破天惊的举措,让原本骚动不安的市民心里吃了颗定心丸。群众不再连夜排队买药了;刚开始悄悄涨价的药店,偷偷地把价格标签换了回来……
相对于非典时代的大动作,10多年前由冯根生倡导建立的“青春宝助学基金”至今少有人知晓。青春宝每年拿出数十万,资助100名全省品学兼优的学生,完成从高中到大学阶段的非义务教育,目前至少有300余位受助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
而2007年青春宝药业集团独家赞助《中国残疾人》杂志“维纳斯星座”栏目的举动,更体现了由冯根生掌门的企业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支持残疾人文学事业的良苦用心。
奇迹
青春宝2000年至2006年平均每年纳税2.6亿元,多年来一直是浙江省的纳税大户。
青春宝是中国乃至全球最大、最先进的中药研发基地之一,是中国唯一一家获得两个“全国驰名商标”的企业……
“青春宝”热卖35年,这在各领风骚三五年的中国保健品市场是空前的。 “三株”、“太阳神”早已成为过眼云烟,而冯根生依旧将“青春宝”经营得得心应手。“青春宝”秉承着“戒欺”的传统,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冯根生14岁那年小学毕业,进了胡庆余堂做学徒,成为胡庆余堂解放前的“关门弟子”。按胡庆余堂做学徒的规矩,扫地的总是“资历”最嫩的学徒,做了一年学徒以后,第二年有新学徒进来,扫地的工作就由新人干了。但冯根生是关门弟子,所以做了三年学徒,就扫了三年地。在扫地过程中,让少年冯根生奇怪的是,扫地总能扫到钱。不过,牢记着祖母“要规规矩矩做人”的教训,少年冯根生每次捡到钱,都如数交给自己的师傅。直到20多年后师傅去世前,才在病床上把这个秘密告诉冯根生:“当年你捡到过15次钱,全是我故意扔的,为的是考验你是不是诚实。你每次考试全部合格。”
因为胡庆余堂是24小时对外配方的,常有半夜里来抓药的人。虽然明知冬天哮喘病人最多,其中有一味淡竹沥完全可以事先把药准备好,但为了保持最好的药效,胡庆余堂的中药全部是现配的,配一服药起码得一个多小时,有时候一个晚上都没得着觉睡。就这样,第二天早上5点还得准时起来认中药,一天两种,雷打不动。3年下来,才能将2000多种中药背熟。师傅经常教导他说:“人命关天,我们是治病救人的,不是谋财害命的,做事一定要凭良心。”正是胡庆余堂的这种“良心”,才造就了今天的冯根生和他的“青春宝”。
和谐
在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园区里,记者遇到了一名在这里工作3年多的江西籍外来工:“又涨工资了。”小伙子一脸喜气。与他一样高兴的还有青春宝4000余名员工。工资调整在青春宝是“一个不能少”,无论是“长工”,还是“短工”,无论是本地人,还是外乡人,进入青春宝就是一家人,企业的发展人人有责,企业的收益人人有份儿。
去年10月,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被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授予了“中国和谐劳动关系优秀企业”的称号,对此,员工们一点都不感到意外。
走进冯总的办公室,他红光满面,那笑脸让人感到特别亲切,铿锵有力的说话,敏捷的思维,让人根本无法想像他已年逾七旬。“家和万事兴。”在20多年前,国企普遍流行“下岗”、人心惶惶之际,只有青春宝的员工非常坦然。“青春宝的职工,我可以保证地说,只要不违反厂里的规定,绝不会随便下岗。如果要下岗,先轮到的是我冯根生,然后才会轮到大家。”在职工大会上,冯根生的承诺就是一颗定心丸。过去35年,青春宝没有一名员工因为生活困难而向政府求助,没有一名员工上访闹事,这就是企业和谐的力量,是企业为社会做出的最大贡献。
青春宝的和谐不是冯根生说出来的,而是已经被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在企业行政与工会签订的集体合同里,你可以看到公司高层的细节考虑;为员工家庭订阅《杭州日报》、《钱江晚报》等;公司出资为员工办理人寿保险、家庭财产保险;组织优秀员工和即将退休员工疗养;公司根据企业的经济效益,调整工资、福利……
遗憾
青春宝让冯根生一生变得如此多姿多彩,似乎没有什么遗憾了。但人生总是不可能太过完美。冯根生指着墙上挂着的小孙子可爱的照片说,自己唯一的遗憾就是夕阳不红。他说这个年纪他应该领着孙子,游遍全国大山名川。但他说,上级管理部门不希望他离开,现在的董事会也不愿他退休,所以他只能继续奋斗了。他真的很希望四处走走,过个安详的晚年。可是,等他退休的时候,“肯定是已经走不动了”。
公司的一位高管告诉记者,尽管2000年浙江浙经资产事务所评定冯根生在1972至1999年的贡献价值是2.8亿元(利税贡献价值),但“量是量了,化是化不了的”,而且再多的钱,对于一个古稀老人来说,并没有太多实际意义。冯总每天早上都在7点半到办公室,晚上离开至少要在6点之后,这还不包括到外地出差时连轴转的时间。73岁高龄的冯总为全体员工树立了一面镜子,因此在青春宝集团,没有人的工作不是拼命的,面对冯总谁也没有偷懒的理由。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家,冯总为全社会树立了一个标杆。连冯根生自己也戏称自己可能是中国最后一位至今还在位的毛泽东时代的国企厂长,在中药行业奋斗了半个多世纪。与他同时代的国企老总要么退了,要么出事了,只有仍在坚守的他被业界誉为“常青树”。但冯根生说,世上原本就没有“常青树”,经营企业这么多年,他流过汗、流过泪,甚至流过血,此中甘苦又有多少人能知道呢?但不管怎么样,能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青春宝、奉献给了他热爱的中药事业,他此生无憾。
冯根生简历
出生年月:1934年7月
籍贯:浙江宁波
1949年1月,14岁的冯根生进入胡庆余堂做学徒,后历任胡庆余堂营业员、车间工人、采购员、生物制品车间副主任、人保科长、成品仓库保管员、制胶车间主任等职。
1972年7月,在胡庆余堂制胶车间基础上成立杭州第二中药厂,冯根生被任命为厂长。
1992年5月,以杭州第二中药厂为核心企业,成立中国(杭州)青春宝集团有限公司,冯根生任董事长。
1992年11月,杭州第二中药厂与泰国正大集团合资成立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冯根生任副董事长、总裁。
1996年11月,胡庆余堂加入青春宝集团,2007年2月,杭州胡庆余堂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冯根生任董事长。
来源:中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