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7月08日08时1分 星辰在线
焦俊 画
新闻闪回:临安横畈有个王老汉,前不久,打进当地的12345热线,说要活体捐献眼角膜。这个电话在当地激起轩然大波,村里人议论纷纷,子女坚决不同意,而老人自己却态度坚决。他说自己年轻时靠力气吃饭,现在残疾了,只能以捐献角膜的方式来回报社会……他的心愿能实现吗?
热线记者 孙磊 楼时伟 报道
我们得知老王要活体捐献角膜的消息后,也非常吃惊:捐角膜本是为了帮人复明,但活体捐角膜,要活生生地挖取一只眼球,岂不与复明的本义相悖?经咨询我们又得悉,有关部门目前不会接受这样的捐赠。
老汉的执著却让我们隐隐感到,在捐赠角膜的背后,似乎还藏着什么。昨天,我们驱车赶往临安横坂镇,在村主任的引领下,来到了王老汉的家。
独居老人牢骚满腹
老王居住的一排旧平房共有四间,隔壁几间租给了几个来打工的贵州人。屋中横起竹竿披挂蓝布,算是隔成里外两室。一走进屋子,有股异味扑鼻而来。床对面是一台旧电视机,一把电风扇。屋里很热,他却没开电风扇,默默地躺在床上。
村主任是王老汉的外甥。一看外甥领了几个陌生人进来,老娘舅不管三七二十一,当场发起了牢骚。他抱怨镇里村里对他关心不够,还喋喋不休说着一些气话。外甥一边劝他不要说了,一边向我们解释:舅舅残疾后,行动十分不便,儿女不放心,给他配了一只手机,遇到急事,也可呼叫得到;镇政府考虑到老人目前的状况,每月发给他100元补贴,平时,几个外甥走过路过,也会进门掏个一百两百的。他的日子过得马马虎虎,不知怎么会想出个要活体捐献角膜的念头。
王老汉支撑着让外甥把自己扶到轮椅上,和我们交谈起来。
到底是打过篮球当过联防队员的,虽然卧床4年,他的双腿丝毫没有萎缩的迹象,说话思维也很清晰:“前一段时间,我看到电视新闻里说,余杭有个盲人,把自己的眼角膜无偿捐献给一个失明的小女孩……我心里头想,像我这样残废了的人,对国家没用了,但还可以把眼睛捐出来,这也算回报社会啊!”
既然把捐角膜说成是报答社会对他的关爱,但王老汉又为何口口声声抱怨对他关心不够?村主任看出了我们的疑惑,悄悄说道,他只是这样说说的。
众人劝慰老汉心安
我们告诉王老汉:余杭那个捐赠角膜的好心人,本身就双目全盲,取出他眼球上的角膜,对他生活不会有任何影响,这也是法律上允许的,可你,本来两只眼睛都是雪亮雪亮的,突然说要硬生生摘掉一只,这有多少痛苦啊!有谁吃得消接受你这份捐赠呢?”
“我双腿都残废成这样了,再怎么也不怕,闭一闭眼就过去了……”老王摇摇头,扬起脸,紧紧地合上双眼。听得出来,他说这话时带有情绪。
“国家明令禁止从人的活体上割取器官的,你的愿望再好,但还是要按照规章一步一步来,写个认捐书,等百年之后再捐赠也不迟啊!”
老人睁开眼睛,皱着眉头说:“哎,那我还要等多久啊……子女都忙,儿媳妇早晚来送饭,匆匆又走了;我行动不便,就只好整天呆在家里,也没人跟我说话,从早到晚就靠看电视打发时间。我晓得儿子女儿不会同意我捐角膜的,才直接打电话给12345,没想到你们一来,村里的人又在议论我……”
老王叹着气不再作声。那落寞的眼神仿佛还在诉说:瘫痪在床的生活现状,让老汉的精神备受折磨,生活质量的降低,让他感觉生不如死。于是,他突然油生了活体捐角膜的念头……
王老汉嘴上不说,其实心里面希望有人能关心、过问他。果然,那个电话一打,这几天不断有人上门问长问短。于是,王老汉一面向来人说着“报答社会”的话,一面却倾诉着自己的失意和寂寞。
这时,坐在一旁一直没搭话的村主任开腔了:“娘舅,你要捐角膜,我看表哥表姐们也心痛的,不如百年以后再捐。我有个想法,你不妨听一听:过些天就住到镇上的敬老院里去,那里清爽,肚皮饿了有人给你打饭吃,衣服脏了也有人给你洗,还有老头老太和你说话聊天,多少舒服!”
“我有子女,住到敬老院里面脸孔都没有了……再说还要花不少钱……”
村主任胸脯一拍:“娘舅,我开着厂子,一年出个几千块供你吃住,手头还是宽松的。你呢,心态要好点,观念也要更新,住敬老院不是什么丢人的事,表哥表姐肯定同意的。”
老王想了想,不出声了。看得出,他的心情平静多了。
记者手记:
王老汉“活体捐角膜”的风波,在大家的劝慰下,总算告一段落。临走时,王老汉挥手与我们告别。车走远了,老汉渴望关爱的眼神在我们的脑海里久久挥之不去。人人都会有老的这一天,要治这个比身体更难治愈的心伤,需要的是社会的关爱,子女们进一步的抚慰!但作为我们自己,能不能在年轻的时候,早点筹划一下日后的生活?多多储备一点精神财富?这样,人到老年,才会活得有滋味,活得有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