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提要
质量建军不单纯指武器装备的现代化,更体现在军事人员的高素质上。推进我军由机械化向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转变,最根本、最紧要的是提高官兵综合素质,其中包括心理素质。过硬的心理素质是构成部队战斗力的重要一环,是官兵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必备素质。
第四军医大学的专家教授,对初级军官职业适应性进行了14年的研究探索,完成了军校招生心理检测系统的研发及检测人员的培训等技术保障工作,并在今年的军校招生中,首次实行心理检测,这对提高军事人才队伍素质,推动军队现代化建设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胡春华)
走进心理检测现场看测试
“到部队后你对家人放心吗?”
“你最喜欢和什么样的人相处?”
“记忆中你是否有过控制不住自己感情的时候?”……这是某体检点“军校招生心理检测系统”电脑软件上的一组试题。考生按照提示输入自己的检测编号后,即进入该系统检测。
“要想当军官,先过心理关。军队院校招收学员心理检测是对学员实施的职业适应性检测,主要检测学员是否具有适应军官职业所需要的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状态。”负责此项研究课题的第四军医大学苗丹民教授介绍说。心理检测试题分为能力倾向检测题和人格检测题两类。能力倾向检测主要是评价和预测学员接受军校训练的适宜度,在特殊环境完成军事任务的可能性。人格检测是对应考人员进行职业指导和筛选。通过对其军事职业适应性的考察,判断其是否与军事作业环境相适应。计算机将根据答案,自动对受检者的能力特质和人格特征作出量化描述。
记者扮演一名考生应测,检测非常顺利,结果显示为优秀。“不会是网开一面吧?”面对记者的疑问,现场专家很认真地说:“一看你就是标准的军人性格,果断利索。至于‘内核’么,全由电脑说了算,自动检测,自动生成结果,做不了假。”
对于该检测系统的优越性,苗丹民介绍道,被检测者由于是单人单机对话测试,既保证了被检测者的隐私,又保证了结果的真实性;此系统软件简单易学,容易掌握,只需要敲一些数字键,40分钟左右即可完成检测。
心理伤减员并非危言耸听
资料显示:2005年,第四军医大学在某试点地区抽检考生2309名,最终确定不合格22人,占总检测人数的0.95%,其中3人可明确诊断为精神病,19名为精神障碍高危人群。
2006年,某试点地区参检考生9192名,最终确定不适合军人职业者28人,占总检测人数的0.30%。
这两组抽检数据表明,考生心理素质总体较好,但个别考生有明显心理障碍或个性缺陷。主要表现为:一部分人具有思维怪异、性格偏执、神经衰弱、精神分裂、幻觉、妄想、被监视、被洞悉、强迫思维和行为等症状,这类人员是各类精神疾病发病的高危人群;一部分考生性格特征不适应军事环境和军事作业;一部分报考指挥类院校的考生在人格特征上不适合从事军事指挥类职业。
有关部门向记者介绍:某野战医院连续20多年的临床观察和基层调研发现,每年都有不同比例的精神疾病患者带病入伍。苗丹民不无忧虑地说,“虽然两年试点数据显示不合格者仅为0.95%和0.30%,但是,心理问题事关战场成败,如果将这0.95%和0.30%放进军校,影响的将是战斗力和部队士气,在未来的战场上,这组看似微不足道的数据甚至会影响到战争的胜败。
”据外军报道,常规战争中,心理伤减员率占伤员总数的四分之一,预测未来高技术战争心理伤减员率可能增至三分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350万官兵参战,战争精神病障碍占伤病总人数的3.4%,第二次世界大战上升到7.0%-9.6%。海湾战争中,美军战伤减员仅476人,而精神疾病伤员则有541人。德国在一战中患神经症住院的仅80名,而在二战中,仅在意大利战场,这个数字就上升到3162名。
不言而喻,心理素质是军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初级军官心理选拔,对我军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队伍建设具有战略性意义。如果没有强壮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就不可能有效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紧张的军营生活。苗丹民在充分肯定记者的分析后强调说:研制我军初级军官心理选拔检测系统,为军校学员心理选拔提供了一整套有效、实用的工具和标准,为在源头上提高部队初级军官的心理素质奠定了基础。
职业和人才选择的有效方式
心理检测是一项新生事物,不少人感到很神秘,甚至不好接受,会不会对考生和家长产生无形的思想压力?面对记者的提问,苗丹民微笑着解释到,考虑到军校招生心理检测将作为一项具有法律效力的筛选标准,在其开始制定过程中已充分考虑国情、军情的特点,考虑其实用性和规范性。
军校招生心理检测“不合格”,只是表明其不适合军人职业,并不说明其不适合其他行业;其他行业人员选拔心理测试的结果与军队院校招收学员心理检测也没有可比性。心理检测不是精神病诊断,主要检测考生是否适应部队训练和军事作业,是否适应军队院校学习和生活,并对其进行必要的职业咨询指导。由于军人是特殊职业,它对官兵心理、性格上有着特殊的要求,考生适不适合成为军人,通过检测能帮助考生作出正确的选择。比如,一些性格极端内向的人,一些崇尚自由生活的人是不适合做一名军队指挥员的。因此,心理检测不仅是确保军队学员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考生个人事业发展的指南。一些考生即使不适合在部队发展,或许在其它行业会大有作为。从这个意义上说,心理检测是一种职业分配和人才选择的必要方式,是对人才资源合理化配置的必要举措。
14年磨一剑
——军校招生心理检测系统诞生记
第四军医大学苗丹民教授率领课题组从1991年就开始了我军初级军官心理选拔的研究。他们采用心理学、管理学、社会科学和数学的研究方法,运用文献再分析、多级评估模糊集评判、专家评估、结构式言谈、心理测验等技术,经过长达14年的研究,终于在2005年首次成功构建我军初级军官胜任特征3维-3级评价体系,将个性特质、品行特质和能力特质作为衡量初级军官胜任特征的三个重要方面,并依此研发成军校招生心理检测系统。持续9年的院校和部队追踪研究表明,该系统总预测符合率达85%以上。
该系统迄今已检测应征公民、应考学员和部队官兵10多万人。2005年,该项目获得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
“军校学员心理检测是一项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事业,任重而道远。”苗丹民说,下一步将对系统进行升级,对题目的类型、方式进行不断改进,不仅在学员入校时要进行心理检测,而且对现役官兵的心理健康维护工作也将全方位展开。
相关链接
外军心理检测一瞥
世界各发达国家均已制定军官心理选拔标准。注重从平时心理测验、训练和防护到战时心理障碍和疾病诊治与恢复的全程化防治,是外军心理工作的整体发展趋势。
美国:目前的心理测试已经制度化和系统化,其主要以美国国防部组织的《军事机构职业能力系列测试》为基础,每年参加测试的人多达150万。
法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军在全世界率先运用心理测试选拔士兵。1994年采用美国的心理测试全套方案选择飞行员,使飞行训练中的淘汰率由61%下降到36%。
日本:注重利用心理测验进行职业分配和人才选择,对军官性格特征等不易量化的项目,作出定性评定,如将性格特征区分为“指挥官型”、“参谋型”、“副官型”、“教官型”、“学者型”、“其他型”等6种类
来源:中国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