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为这3000名“五七工”养老?
2007-07-06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内蒙古赤峰平煤集团(原赤峰平庄矿务局)响应毛泽东“走五七道路”的号召,将职工家属三四千人(95%是妇女)组织到矿上参加工作,人们称之为“五七家属工”或“五七工”。如今,工作了二三十年的“五七工”到了退休年龄,却被平煤集团“辞退”,除了每月6元钱“洗澡费”之外,没有任何退休待遇。失去生活来源的“五七工”们感觉一下子掉进了深渊。

  2007年3月,赤峰平煤集团9位年近七旬的老太太代表该企业3000多名“五七工”给中国经济时报寄来材料称:由于长期从事艰苦而繁重的体力劳动,年事已高的“五七工”们或多或少均带有职业疾患,由于没有收入、没有医保,生活过得非常艰辛。

  材料说,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国家针对全国统配煤矿的类似工种有过政策。根据政策,辽宁省的八个统配煤矿、两个地方煤矿的3.6万多名“五七工”转制为集体工人,退休后享受退休金等待遇。(赤峰市的前身昭乌达盟六七十年代曾由内蒙古自治区划归辽宁省管辖,平庄矿务局当时隶属于辽宁省煤炭工业管理局——记者注)

  但在长达六年多的时间里,平庄矿务局不执行国家这一政策,对“五七工”的材料不上报,结果耽误了这3000多名“五七工”的转制。

  “五七工”当年多承担重体力活

  2007年3月26日,记者来到赤峰市,采访了近百名当年的“五七工”和平煤集团部分退休干部。

  现年65岁的胡阿姨告诉记者,她在平庄矿务局所属的五佳矿抢火煤厂干了三年,下过矿井挖煤,后又到手选煤厂选煤矸石,连续工龄21年。她说,那时很有工作热情,浑身有使不完的劲,一个人每天要选约100吨的煤矸石,再装运到小火车上,属强体力劳动。她连续8年被评为厂先进生产者。到了本该退休的年龄,胡阿姨却被“辞退”了,生活靠老伴。后来,老伴去世了,靠着平煤集团按月发放的245元病亡遗属费,胡阿姨日子过得很紧张,看病吃药得借钱。

  冷阿姨从1970年开始就在矿区手选煤厂上班,1990年退休。她说,当时她们扛的大筐,一般都是100多斤重。一个人一天的工作量一般能达到40吨煤左右。这在当时煤厂来说是最重的体力活了。她们天天从早上8点一直干到晚上9点甚至10点,没有要求过加班费,每月工资39元9角,要是下井干活每天还多给4角钱。

  由于当年的工作条件比较差,像井下采煤、地面装车、烧砖制瓦、工地施工,在矿山都算是比较繁重的体力劳动,常常由“五七工”来承担。

  现年78岁的盖守信老人,1964年转业到平庄矿务局捡煤线厂当队长。他说:“她们(五七工)最感人的就是在文化大革命那个非常时期,矿里的活没人干,堆放的成品煤都着火了,半成品煤堆积如山长满了野草,是她们主动捡起了别人扔下的工作,而且一干就是20多年。”

  记者在《关于将五七家属工转为矿办集体企业工人的请示》(平局农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