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4日11:10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州晚报
“自从上海的学生来了以后,我有好多感想……我想我得向他们学习。不过我很快就发现问题了……上海的学生不会洗衣服……他们什么时候才能知道钱来得不容易?我交的朋友人很好,因为她善良,所以我愿意和她交朋友。”
一、缘起
美国费城的纳尔逊中学的校门口,竖立着两尊独特的雕塑:左边是一只苍鹰,右边是一匹奔马。然而,这两尊雕塑并不是我们想像中鹏程万里和马到成功的形象,而是一只饿死的鹰和一匹被剥了皮的马。那只苍鹰为了实现飞遍世界的伟大理想,练就了各种高超的飞行本领,结果忘了学习觅食,因为不会觅食只飞了四天就饿死了;那匹奔马呢?嫌第一位主人——磨坊老板给它的活太多,就换到了农夫家,又嫌农夫给的饲料太少,最后换到了皮匠家,不干活饲料又多,当然惬意,可是没过几天,它的皮就被剥下来做了皮料。
纳尔逊中学是想告诉世人:一个缺少起码独立生存力量的人,无论他有多大能力和才华,都是一个有生命缺憾的人。上海平和双语学校位于大上海的浦东新区,也许他们认识到了上述的现实,以数学教师刘宗三先生为首的6位青年教师,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主动与藏在深山里的赣州市龙埠小学对接,带去66位学生与龙埠小学的66位农村学生结成对子,进行了一次很有意义的教育实践尝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碰撞
6月24日这天,龙埠小学六年级学生梁晓燕在她的日记中写道:“今天,龙埠小学腰鼓队迎来了上海平和双语学校的66位学生,龙埠小学的孩子们眼巴巴地望着上海同学:哇,真高!太酷了。同学们眼中都露出惊讶的神情。
上海平和学校的学生在寝室里休息时,长廊里已是人山人海了,大家东望望西看看,议论纷纷。而我,自从见到了他们,顿时才明白什么叫时尚,流行风。
龙埠小学增添了上海青春活泼的学生,同时,时尚这股风也刮到了学校,你瞧,名牌T恤衫,乔丹运动鞋,还有女同学那黑黑的秀发硬‘鼓捣’成‘彩面魔鬼头’,有的像方便面似的一卷一卷,可像小洋人了,好端端的牛仔裤‘雕塑’成‘多扇窗户的破楼’,这就叫时尚?我想这大概就是她们的所谓的爱美之心吧!
这种时尚表现了一个人青春活力的一面,却也包含着许多影响,如影响学习,给家庭增加负担,造成攀比心理。所以我认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追求时尚可要清楚一点:美的本质是属于内在并不在表面肤浅的层次。内心的涵养才是真正的美。”
这就是一个从未出过大山的女孩,在突然看到来自神秘的大城市上海的学生后,她的思想产生了一种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根本就不可能产生的飞跃,而这个幼稚的飞跃却闪烁着难得的光芒!
6月25日,六(2)班的吴宪丽同学在日记中写道:“我们龙埠小学荣幸地迎来了来自上海平和双语学校的学生和老师们。他们千里迢迢地来到我们龙埠小学,说实话我第一次跟他们接触时觉得特别荣幸,他们是来自大城市的孩子,而我们却是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的农村孩子。和他们相比,我既惭愧又荣幸。惭愧的是,他们的生活方式是多么的好,荣幸的是他们也能和我们生活在一起。在他们身上我们要学习那种讲礼貌讲文明的生活作风,在我们身上,他们要学习那种艰苦淳朴的生活作风,我们都是在同一片蓝天下生活的孩子,我们都是中国的未来。希望我们能共同撑起一片蓝天!”
而来到深山以后,上海的学生又是怎么想的呢?一位学生这样写道:“我们坐的是完整的椅子,他们坐的是平衡不稳的凳子,我们用的是高档的文具,他们用的是普通的铅笔,相同的是我们都是年龄相仿的孩子,不同的是,家庭环境控制了我们的走向。不要以为乡村的孩子相比城市的孩子就一无是处,他们甚至有些行为很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我们在食堂吃饭以后放盘子,他们能做到很安静,我们只达到了二分之一,他们吃得干干净净,我们的盘中却剩余犹多,在学校,我们吃完饭是大叔和阿姨帮我们艰辛劳动,而这里的孩子却是自己拖地自己洗碗自己擦桌子,还帮我们干活……”
不过,感慨完了以后,孩子们很快有了一次挑战自己的机会。第三天,上海的学生去结对的龙埠学生家做客,这让学生们很兴奋,但是,做这次客却很不容易,因为山里的学生只能走路上学,走路回家,最远的要走一个半小时以上,来回就要三到四个小时。这一天,对这些从生下来几乎就离不开汽车的上海学生来说,对刚下火车就嚷着没有空调的“小贵人”来说是值得永远记住的一天。当远在上海的家长知道自己的孩子走了几个小时山路竟然没有一点问题时,他们激动地给在赣州带队的老师打电话,由衷地感激学校给了自己的孩子这样一次难得的机会!因为他们想让自己的孩子做到这一点几乎不可能。
在接下来的课堂实践中,由上海的学生给赣州的学生上英语课,所有的小老师都非常珍惜这次机会,他们认真备课,认真讲课,对下面有的学生不认真听课也发出了不同的感慨。一个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我现在才明白老师上一节课是多么不容易啊,以后,我再也不在语文课上开小差了,也不会在数学课上乱说话了,我不会在英语课上说废话了,我尽量不在综合课上闹了。”
这位同学写完日记后还觉得不够,又把这些话输入手机,用短信的形式发给了自己要好的同学,而这些同学又发给了其他的同学,很快,手握现代化通讯工具的绝大部分同学甚至远在上海的家长都收到了这条短信。他们乐此不疲地把短信互相发送这件事本身就足以证明,手执粉笔站在讲坛上的实践对这些同学起到了一种什么样的效果。
三、思考
这次平和双语学校的师生教育实践主题是:走红色之路,看社会发展。除了上井冈山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一共安排了5天时间在龙埠小学,但从孩子们的日记中我们可以发现,仅仅几天时间,双方的思想都产生了不小的振动。笔者受有关部门邀请,全过程地参与了这次教育实践活动,所以,在仔细观察整个过程并与一些老师同学聊天之后,感慨同样多多。
平和中学的学生家长绝大多数都是拥有百万甚至千万以上资产的人,而龙埠小学则是一所名副其实的贫民学校;平和中学是一所地处世界大都市之一的学校,学生们的所见所闻是乡村学校的学生无法相比的,所以,巨大的反差必然会产生强烈的反响。这次教育实践,让贫困山区的学生了解到了什么是富裕,富裕可以带来什么结果;上海的学生则了解到了什么是贫困,贫困可以产生什么情况;山区的孩子懂得了什么叫见多识广,什么是娇生惯养,上海的孩子明白了什么是艰苦朴素,什么叫孤陋寡闻。
短短几天,上海的孩子表现出了他们天性善良的一面,同时也暴露出后天教育的不足,一位上海学生在老师要自己跑步时就在下面骂老师虐待学生,而龙埠小学的学生肖云慧正好听到了,她在日记中写道:我认为,这位学生把老师叫自己跑步当成是虐待学生的话不符合逻辑。
陈香梅同学则在日记中发表了不同的感慨:“自从上海的学生来了以后,我有好多感想。我在第一天就发现他们很爱干净,一天竟洗三四次澡,我想我得向她们学习。不过我很快就发现问题了,什么问题呢?我发现上海的学生不会洗衣服,洗衣服时只是随随便便地揉一揉,提一点水都叫累。我想这不是娇生惯养的结果吗?我还发现她们很浪费,一只苹果吃一半就扔掉,西瓜咬一口就扔,我想他们什么时候才能知道钱来得不容易?我交的朋友叫贺伊人,她人很好,因为她善良,所以我愿意和她交朋友。”
问题归问题,感情归感情,这就是孩子的纯洁,所以分别时,她们相拥而泣。
四、后记
台湾台中师范大学教授王财贵这样认为:本来,一个孩子生下来潜能无穷,我们只要不妨碍他就不错了;本来,一个孩子就是那样纯真纯洁,他的品德我们只要不破坏就很好了……所以,有许多老师,有许多家长一直妨碍我们的孩子。
我为什么会在这次两地学生的教育实践对接中想起王财贵教授的这段话?出身不同,不是孩子们的选择,命运不同,却绝不是永远不可逆转的。在赣州农村,几乎所有家长都无力把孩子送到上海这样的学校去的,这对孩子是一个遗憾吗?不见得!把孩子送到平和学校的家长对孩子肯定有着不一般的期待,但这些家长一方面希望孩子得到最好的教育,一方面也参与了“妨碍”孩子,这一切,只有当两所学校的学生在一起比较,才会让人看到如此鲜明的反差并发人深省。
不过笔者认为,这次的教育实践也有一个小小的遗憾,就是组织者没有将双方学生反映出来思想变化和行为感情及时地在学生或双方的教师中进行总结交流,当然时间比较仓促是一个主要原因。笔者认为,自卑的一面和引以为自豪的一面都有可能转换成新的人生动力,只要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认真思考,无论是上海还是山区的孩子,他们在将来的人生道路上都会有不同的突破。 (注:笔者引用的学生日记基本上原文照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