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之余莫忘了“乐”
2007-07-02
  随着独生子女成家立业、“远走高飞”,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出现在我们周围。他们操劳了大半辈子,终于可以安歇下来、度过晚年,但心灵的孤寂、生活的孤单让他们有苦难言,这也往往容易为子女们所忽视。

   许多人对于父母的身体健康很关注,买养老保健品、运动器材、生活补品毫不吝啬,在某种程度上的确有让老人们“安”度晚年的意思,于是一些子女就认为自己很孝顺了,殊不知这只是一方面,他们只看到“身健”,却忽略了“心健”。多了许多“安”的成分,可少了“乐”的弥补,一些老人出现了“人肥心瘦”的“症状”,生活是好了,人胖了,可心灵“瘦”了,很多子女却不明白老人的心思。在工作忙碌之际、在生活奔波之间,子女们是过得充实,可老人们又是怎样的心态呢?事实上,在老人们的眼里,他们想的是全家的幸福、平安、美满,子女们一个电话、一句问候、一次探亲对于他们来说都是莫大的幸福,这也正是他们心目中的“乐”。

  那些常年在外、工作繁忙的子女是父母的“心头病”,老人们天天盼的就是阖家团圆、祈祷着全家平安。那些没有什么嗜好的老人,尤其是丧失配偶的独居老人,更是一天到晚独守空房、足不出户,内心很脆弱。而许多子女并不了解老人们的苦衷,一年到头回不了几次家,电话也越来越少,两代之间的隔阂渐渐拉大。

  现在,“空巢老人”已成为一个不小的社会问题,关注“空巢老人”应该引起所有子女、亲友,乃至整个社会的重视,我们决不能让老年人成为被社会遗忘的“角落”。笔者提出以下建议:要树立敬老、尊老、爱老的社会风气,让老人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与亲切,例如,创办老年大学、老年娱乐场所、养老院、老年公寓、福利院等,让他们的晚年有妥善的照应;注重“安乐结合”。在关心老年人身体健康、医疗保险的同时,多给他们生活的乐趣。例如教他们养些鱼花草木,听听京剧,偶尔带老人们外出旅游等,都是有益于老人身心健康的;支持丧偶老人再婚。丧失配偶的老年人的内心世界是难以想象的,而且他们的一些情感也是子女们所无法替代的,因此社会要支持老年人再婚,尤其是子女。俗话说,“老树着花无丑枝”,我们要尊重、正视老年人的选择;建议有关部门能设立一个专门的老年人节日,准予那些常年在外的子女回家看望父母,促进情感交流,减轻老人们的孤寂和对儿女的牵挂。

来源:光明日报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