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羊网 2007-07-02 09:17:54
在去年高考中,河南女生蒋多多因故意违犯考试规定,文科综合被判了零分,而她的愿望是每科都得零分。今年,湖南男生陈圣章为她弥补了这一缺憾:在高考中四门成绩都得了零分,与蒋多多如出一辙,也是有意为之。(据潇洒晨报7月1日报道)
看了这类报道,心中有种酸楚的感觉。不得不承认这类考生行为的极端,想法的另类,在他们心里,以为是完成了一件替天行道的好事、惊天动地的伟业,说出了“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实话,零分试卷体现了他们对高考的不屑,对自我的崇尚,对未来的理想憧憬。但希冀拿这种方式引起人们注意,丝毫不值得提倡,也注定成不了英雄。高考,毕竟是目前一种较公平的选拔人才方式。也只有高考,才为公民提供了一条公平的起跑线,才让生活在底层孩子的求学之路和人生之路充满了希望,30年高考历程已经证明了这一点。用一张白卷、靠手上老茧来领取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代已经过去。
但有一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重视和思考,那就是这些考生以这样另类举动究竟想向世人传递一个什么信号,发出怎样一个声音?我们接收到他们的信号、听到他们的声音了吗?
无须讳言,我们需对我国的教育制度、教育体制和人才选拔方式来一次大的反思!虽然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改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已经明确指出:“由于主观和客观等方面的原因,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滞后,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不能适应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症结已经找到,药方已经开出:推进素质教育将成为通往华山一条道,但疗效并不明显,高考还是悬在学校头上的上方宝剑,片面追求升学率还是那般司空见惯见怪不怪,考生还是被当作考试机器来培养着。
面对陈圣章交出的四张白卷,我们在尴尬之余也许恨铁不成钢,也许感叹这是毁了的一代,也许会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但真正有用的还是让我们脚踏实地做些实事:营造一个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的社会环境,更多地关心青少年人格养成、心理健康和创新思维,施教者真能做到因材施教甚至“削足适履”,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让陈圣章们发展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试想,如果素质教育能够得到全面贯彻,学生的个性受到真正尊重,学校关心学生思想甚于关心学生分数,那陈圣章们这些“极端”做法,岂有产生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