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自己捐献的角膜用于科研,而非让需要者重见光明之后,一位好心人士昨向武汉市红十字眼角膜库提出:取消捐献眼角膜。
对此,武汉市红十字会眼角膜库执行医生李贵刚深表遗憾,同时也有一丝不解。
武汉市红十字会眼角库设在同济医院眼科,于2003年10月1日起接受社会捐赠。李贵刚医师说,3年多来,登记捐献的人数从起初的几例逐年递增,如今已有122人在该眼库完成了志愿捐献眼角膜的合法登记。到今年6月,已有23人实现了捐献(角膜捐献须在志愿者去世后完成)。
据介绍,实现捐献的23人中,5人的眼角膜用于临床移植,共有10名致盲性角膜病人从中受益重获光明。另18名捐角膜的爱心人士因罹患重病(全身转移的恶性肿瘤、乙肝等),按照医学标准,他们捐献的角膜没能用于挽救他人,而是用于临床科研和教学。
李贵刚说,部分志愿捐献者都强烈希望,自己的眼角膜能够用于挽救他人,而非科研。正是这种急于救人的“实用思想”,最终让少数志愿者最终放弃了捐献。
眼科专家解释,用于移植的角膜可以让两个人重见光明,相比之下,用于科研的角膜则可以让更多的眼病患者受益,因为科研的目的是寻找角膜疾病的发病机理和预防方法。解决了这些问题,就相当于挽救了所有的致盲性眼角膜病患者,意义更大。
据悉,仅同济医院眼科,每年等待角膜移植的患者就有300—400人,眼角膜始终供不应求。该眼库至今仍是零库存———绝大部分患者仍在苦等捐献者。
来源:荆楚网-楚天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