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我的手,快起来”
在男子组中国队和希腊队的比赛现场,两名队员在拼抢中双双倒地,这时,他们的队友迅速过来伸出一只手。这样的场面在第二届世界聋人篮球锦标赛上再平常不过。
本报记者 张玲报道 “我走进电梯,一位服务员便对我比划起来,见我没有回应,动作幅度更大了。”中国残联体育部主任贾勇接受采访前先给记者讲了个笑话,“就在我要出电梯时,我对她说你有什么事情吗?她大叫一声:‘天哪,你竟然会说话!’”
贾勇笑着说,这是他参加一次聋人体育赛事的亲身经历,这个小误会让他觉得社会对残疾人投入了更多关爱,他非常欣慰。
聋人参与体育运动机会少
闲聊后,贾勇向记者谈起我国聋人体育发展的现状。他表示,在中国有2000万聋人,聋人是残疾人中最大的一个群体,由于聋人赛事不是很多,无论是项目还是参赛人数都不能满足聋人朋友参与体育运动的期望和需求,这也直接影响了聋人体育运动水平的发展。
“就本次比赛而言,中国男女队的成绩虽说不是优胜,但其中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贾主任说,“分析失利原因,基本上有两点,首先,队伍构成非常年轻,在选材上也仅是取自一至两个省的运动员,其二便是我们训练的时间短。说到女队成绩有明显提高,这与七运会的集训有着密切的关系。”
国外聋人运动已呈竞技化
据贾勇介绍,在发达国家,聋人运动的民间群众社团组织很多,“以俱乐部形式出现的很普遍,像日本和韩国,这样的俱乐部多达几十家,在欧洲,残疾人体育呈现完全竞技化的趋向。聋人体育运动联赛制,自由地转会让聋人朋友尽情发挥自己的爱好,同时缓解生活和就业的压力。”
贾勇说,竞技化的运动让聋人们不再畏惧别人的目光,还在心理上增强了无穷的自信,同时社会也会对聋人这个群体有更深的了解。
聋人期待国旗为自己而升
从事残疾人体育事业多年的贾勇说,从开始“多少感觉别扭”到现在“全身心投入工作”,他现在越来越热爱自己的工作。“全社会都应该关心残疾人,了解残疾人体育的意义,聋人运动员虽然听不见,但他们也期待在运动场上拼搏,期待国旗为自己升起。”
贾勇表示,今后,国内将组织更多的各级聋人体育比赛,拓展更多适合聋人参加的体育项目,让更多的聋人参与到适合自己的体育比赛当中去,增强他们的体质,从而推动国内聋人体育事业的发展。
■赛场故事
比赛结束 双方队员忙合影
本报记者 张玲报道 比赛结束的哨音响起,双方队员不是各自回到教练身旁,而是互相拥抱并互相手搭着肩膀合影。如果您不在现场,一定很难见到这样绝非“走形式”的场景,即使是采访过许多体育赛事的记者,也为这般景象感动。
每场比赛结束的时候,记者都能看到两队亲如一家的合影。即使在最后一节的最后一秒双方还在激烈厮杀,终场哨音响起的那一刹那,他们便会互相拥抱,互相握手,拍肩膀,用他们特有的方式表达对对方的鼓励和尊敬。随后,他们会默契地站成三到四排,不用摄影师安排,无需旁人调整,几秒钟便站好队形,微笑着,欢呼着,接受来自队友、观众、媒体的闪光灯。之后,他们才会各自成团,集体向观众致谢、拍照留念。
也许在他们眼里,运动的目的是康复健体,比赛则是一场欢乐聚会。中国聋人协会副主席杨洋这样告诉记者:“无论是在比赛场上的聋人还是从全世界各地来广州看比赛的聋人,他们都是自信自强自立的。在他们眼中,和相同命运的人在一起交流比赛,是他们最快乐的事。而从全世界各地赶来的观众,更想看看在世界另一个地方的同命人是如何拼搏的,对于他们来讲,这就是聚会,快乐的聚会。”
■记者手记
最受关注的“倾诉者”
平时我们说话,如果是很熟的人,如果是很随意的交谈,我们不必注视对方,不用盯着他的脸,不用望着他的眼,交流可以进行,情意也能传达。
然而在这个聋人的世界里,没有面对面的注视,交流无法进行。在这里,每个“倾诉者”都被关注着,我看到志愿者们会抬头睁大眼睛盯着魁梧的运动员,仔细“倾听”他们的想法,生怕漏掉某一个细节;教练在饭桌上与队员们开小会时,每个队员都会朝教练的方向注视,好像在欣赏精彩的演说;而聋人运动员之间也是如此,每一个人在表达时,都被同伴郑重地凝望,而同伴表达时,也同样被“重视”。
无论是宾馆还是赛场,安静的交流、默默的注视让我觉得很亲近。也许,我们平时说话,如果能注视对方,可能沟通会更融洽,多给“倾诉者”一些关注,对方一定能感受到的。
来源:华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