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忘”14年:只有一个教师两个学生的学校
2006-10-17

  李瞧、褚晓亮   
 
    吉林省临江市南岗山。

    在海拔近千米的山顶上,有一所只有一名教师和两个学生的特殊学校。一间不足6平米的小教室,一块黑板,一张课桌,一条长凳,52岁的教师徐继迎,给13岁的仲兆强上完四年级的数学,再给7岁的陈艳宇讲一年级的基本运算……

    一杆红旗下,一间小屋内,师生三人迎来朝霞,送走落日,坚守着胡家店小学。
 

难得下山一次,52岁的山村教师徐继迎买了满满一篓的生活用品,小心翼翼地走在崎岖的山道上。

    14年深山中的坚守

    9月下旬的一天,徐继迎攀爬在南岗山崎岖蜿蜒的山路上,背着一个灰白色的背篓。

    背篓里满当当的,是从山脚下贾家营村的“得利小卖店”购买的油盐酱醋等各色生活用品。“下山一次很不容易,缺啥少啥都得一次性补齐了。”山顶上除了带着菜园的农家院儿,就是种着玉米大豆的庄稼地,“有钱也买不着想要的东西”,因此,从牙刷到大米白面,全要靠一个背篓背上山去。

    其间,要趟过一条河,翻过两座山。如果慢一些、稳一点,起码也得走上一个多小时。

    山道难走,藏在碎石树根之间,没于密林灌木之中。背着几十斤东西的徐继迎埋头赶路,松动的石块在脚下呼啦啦滑落,满道的落叶踩上去唰唰作响,几只不知名的雀鸟在头顶呼呼飞过,惊落几片昏黄的树叶。

    1992年前,山顶的孩子们要上学,就得翻山过河赶到山下的贾家营乡中心学校。时间紧张,山路打滑,毒虫出没,尤其再碰上雨雪天气……又掏不出每月二三百的住宿费,山上多半的孩子因此辍学在家,喂鸡放牛。

    1992年秋,山上设立了教学点。但没有老师愿意去任教。“看着因为缺老师上不了学的孩子”,在吴家营村小学做教办工作的徐继迎心里直着急,他主动请缨,从“既有公路又有自来水,大客通到家门口、条件比较好”的吴家营调到了“就是吃二斤食盐也要翻山越岭”的山上,做了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老师。而这一干就是14年。从带十几个学生,到一个,再到现在的两个,山顶上几乎每户人家都有徐老师的学生。

海拔千米的山顶上,飘着红旗的农家小院内,小小的胡家店小学紧挨着徐继迎和爱人的房间。

 

    清苦并快乐着

    在这间坐落于徐继迎家院子里的小屋内,52岁的徐继迎,身兼数职,一个人带着两个班级,两个学生:13岁、上四年级的仲兆强和7岁、读一年级的陈艳宇。

    站在门口,不足6平米的教室一览无余--由两根木棍支撑着立在墙边的大黑板,堆放着教材、作业的办公桌和椅子,一米多长“比学生年龄还大的”课桌和长凳,两个“冬天来了还要加层塑料布挡风”的玻璃窗,还有正对门口的一个泥砌地炉。墙角处有徐继迎养的几盆芦荟、仙人掌,窗台上几朵插在酒瓶里的地瓜花开得正艳--那是学生仲兆强在几天前特意给老师采的。墙上张贴着大幅的世界地图,年代久远、破损严重的字母表和一张手写的小小课程表。

在不足6平米的教室内,徐继迎给13岁,四年级的男孩仲兆强和7岁,一年级的陈艳宇轮流上课。

    “这是2003年修的新校舍,不漏雨、不落土,也不用担心房顶被吹跑。”看着明亮整洁的小教室,徐继迎非常满足。以前的老校舍是60年代用木头垛的泥土房,透风漏雨掉泥块。“刮大风,担心屋顶的油毡纸被掀走,下大雨,担心房子坍塌得时刻准备往外跑。” 

    徐继迎说,别看我们学校小,但什么都齐全,什么都按规矩办。尽管只有三个人,但每周一早上的升旗仪式雷打不动,课程设置也不“偷工减料”,从语数外到自然、美术、品德等,每个孩子都有六七门课程。虽然两个年级,一个老师,但教学进行得有条不紊。一个孩子上课时,另一个孩子就看书写作业,“各干各的,互不影响。”

    2002年徐继迎参加了乡教办举办的信息技术学习班,之后在妻子的支持下买了山里第一台电脑。“山里落后,但教学不能落后。”他一边自学一边给孩子们开出了微机课,讲授基本的电脑知识。

    小教室里教出来的学生,每次乡镇考试都名列前茅。周围的中学招生时,一听说学生来自胡家店,都“喜欢得不得了”。

    教室虽小,但操场很大。房前的院子屋后的草地全都是师生三人的体育场。院子中央有个乒乓球台,那是徐继迎卸下马车板子,请木匠做的。“一下课,老师就跟我们一起玩儿,踢足球、打乒乓球。我一点都不怕他。”7岁的陈艳宇乖巧伶俐,笑起来却绷着嘴一脸严肃的样子。“她牙掉了,怕露出来。”瞅着她的一脸怪样,徐老师开怀大笑。

乒乓球,是三个人最喜欢的体育运动。院子中央那张乒乓球台,是徐继迎卸下马车板子请木匠做的。

有烦恼的时候。

    “这儿路不行,村里的东西出不去,村外的东西也进不来,快跟外界隔绝了。”“世外桃源”般的南岗山顶上,徐继迎说,村民大多经济紧张,再加上一些家庭重男轻女,对孩子上学不重视,每年开学的时候,都是孩子们难受的时候,也是他最紧张的时候。

    有到了入学年龄而被父母留在家干活的,有因为拿不出书费不来报到的,也有家里一着忙便被拉回去帮忙的……这个时候,不但是徐继迎要挨家挨户地去劝说,帮着垫钱,他的爱人也要去学生家帮忙干活,“要不然,学生该拉课了。”

小小的胡家店小学,见证着徐继迎14载的坚守,也寄托着孩子们的无限希望。

    家庭困难的仲兆强家有五个孩子,徐继迎教了四个。从说服其家人让女孩子上学,到给几个孩子们垫付书费、买衣送鞋解决实际困难,再到天天“护送”逃学的老二仲兆亮上学,“俺们家孩子多,连徐老师一家也跟着受罪。”仲兆强的妈妈陈军花被感动得直哭,非让孩子拜了徐老师的爱人为干妈,似乎这样才能表达她的谢意与歉意。

    “这些都不算问题,这儿的孩子大都愿意上学,只要不让他们失学,垫点钱干点活不算啥。关键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山顶上信息闭塞,缺少学习、交流的机会,有了问题连个可以请教协商的人都没有。”想起这些,徐继迎就犯愁。

    “近几年,这边的学校都开了英语课,我们这儿就有些落后了。”为了让两个孩子能学英语,徐继迎买来教材跟着录音机一点点学起,在今年5月份开了英语课。遇到问题就积攒着,抽时间到山下的学校请教。暑假里,一位支教大学生十几天的英语课让师生三人受益匪浅。但“我年纪大了,记性不好”,于是,徐继迎把买来的一本英语辞典给了学得快的仲兆强,“我们几个摸索着互相学习。”

    “这俩孩子是幸福的,很多好心人寄来了学习用品,给他们解决了很多困难。”看着放学结伴回家的俩孩子,徐继迎感慨到,“这儿上学不容易,生活更不容易啊。”“我经常跟他们说,不能读好书、走出大山就完事了,有朝一日你们出息了,一定为家乡做点事才对。”

    采访结束时,仲兆强告诉记者,他以后要当老板,挣大钱,因为挣多了钱才能修路,修好了路,山里产的东西才可以运出去,山外卖的东西也可以送进来,“那样,我们的生活就没那么苦了,学校也就不会这样难了。”(完)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