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104岁的老人做手术?!”39岁的外科大夫许洪斌一下子愣了。
许洪斌知道,从医疗角度讲,年龄不是绝对的“手术禁忌”,然而人体器官跟机器一样,年头长了,难免老化,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感冒,都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何况手术——要冒的风险是显而易见的。可是如果不马上施行手术切除坏死组织,老人除了要遭受极端疼痛外,还可能由于感染导致败血症危及生命!
许洪斌顾不上多想,决定冒险!
给104岁的老人动手术?一向自信的许洪斌,心里第一次感觉没有底
2006年5月16日上午10时,李少勇带着近104岁的奶奶四处求医被拒后,辗转来到第四家医院。他看了一眼被阳光涂成金色的“北京航天中心医院”几个大字,心想,这儿是奶奶最后的希望了。
“你们可不能再说做不了这手术啊,我们已经走了三家医院了!”刚踏进医院急诊室的门,李少勇就急切地说。
老人被迅速转到外科,稀疏蓬乱的银发和布满了老年斑的被痛苦扭曲了的面孔,处处向接诊的许洪斌昭示着百岁的高龄。许洪斌检查后发现,老人脐部有一个膨出腹部的网球大小的鼓包!已呈青紫色,周围组织都出现了水肿。
“是脐疝嵌顿!”经验丰富的许洪斌得出初步结论。他明白,老人一部分肠管鼓出来而不能复位,且肠管已坏死。必须立即手术,否则命就保不住了。
许洪斌为自己的这个念头吓了一跳,为104岁的老人做手术?这在他的经验中是没有的,不仅对他是第一次,对他所在的医院而言,也是第一次。
老人能否耐受得了手术?手术不成功怎么办?就算手术成功,术后的恢复情况也是不可预测的。何况,此前已有其他医院打了退堂鼓,别人不愿承担的风险,我又为什么非要揽下来呢?
一向自信的许洪斌,心里第一次感觉没有底。
“但是必须立即手术,否则老人的命就保不住了”,这个念头在许洪斌脑海中越来越清晰,压住了其他所有的念头。
局麻还是全麻?许洪斌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手术方案
许洪斌立即着手为老人进行一系列手术前的相关检查,了解老人心、肺、肝、肾等重要器官的功能,他发现,老人血压正常,心率较快,肺功能较差。
许洪斌马上将老人的情况上报给医院主管领导,医务处快速组织麻醉科、心内科、呼吸科、肾内科、普外科等相关科室进行会诊和术前讨论。
10时30分,各科室负责人在会议室开始了术前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手术需要尽快做,但老人心肺功能较差,能否耐受住手术前的全身麻醉(全麻),每个人各执己见,争论不休。
麻醉在手术中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全麻有利于医生进行各种术中操作,手术能顺利完成;但对高龄老人来说,全麻本身带来的问题可能要比手术带来的问题多得多,对于术后恢复十分不利。
会议室悬挂的时钟“嘀嗒嘀嗒”一丝不苟地走着,在许洪斌听来像惊雷一样不停在心头轰响,一直沉默不语的他经过深思熟虑后,猛然起身,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手术方案:“先采用局部麻醉,同时静脉给药,让老人入睡,在不影响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前提下,完成手术。实在不行再全麻。”
许洪斌话音一落,大家面面相觑,这么做固然有利于老人术后恢复,但同时使手术的难度和风险增加了无数倍。一旦手术失败,作为主刀医生的许洪斌就要承担全部责任。
“我唯独可以保证的,就是我会用心去做。”
许洪斌把手术方案一五一十地告诉李少勇和他年逾古稀的姑姑:高龄老人的手术不能按常规手术程序走。疾病本身对病人已是一重创伤,手术又增加了一重,再加上麻醉,三重创伤迭加到一位104岁的老人身上,其结局是难以想象的。而施行局部麻醉,麻醉带来的损害就会小得多,术后的恢复也会顺利得多。
很快,许洪斌取得了老人全家三代人的充分信任。
“很简单,说话实实在在就行。”许洪斌认为医患沟通其实并不需要什么技巧。
许洪斌坦率地告诉李少勇:“我完全可以不做这个手术,我有充足的理由,因为手术结果实在是难以预测的……我实在没有什么东西向你们保证什么,我唯独可以保证的,就是我会用心去做。”许洪斌把“用心”两个字咬得很重。
李少勇和姑姑原本看许洪斌还很年轻,心里有些忐忑,但听了他推心置腹的这一席话,也就打消了顾虑,同样推心置腹地表示,无论手术结果如何,他们都能够接受。
老人拉着许洪斌的手,嗫嚅着不断重复着一句话“你们是最好的”
当天晚上21时,许洪斌和各相关科室负责人来到手术室,开始了术前准备。老人白发苍苍的儿女们也都赶到了医院,守候在手术室旁,手术室外的气氛骤然紧张起来。
而手术室内,一切有条不紊地进行着。首先麻醉科把仪器准备到位,紧接着心内科的设备也进了手术室。手术中最重要的是心脏和呼吸,万一做手术时老人心脏突然停跳,自主呼吸消失,心内科就得配合插管,麻醉科马上进行全麻。
许洪斌看了一眼仪器上显示的时间,从接诊到进入手术室,在这11个小时当中,他已把能考虑到的全部考虑到了,能做的准备也全部准备好了,“无论手术结果如何,我可以问心无愧了。”许洪斌深吸了一口气,稳健地登上了手术台。
22时整,手术开始。
许洪斌摸了摸老人膨出腹部的网球状的包,发现那包的温度和身体其他部位的温度不一样,都变凉了。再不手术,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许洪斌切下了第一刀。他祈祷老人膨出腹部的鼓包中没有肠管,如果出现肠管不可逆转的坏死,就需切除已经坏死的肠段,再将健康的肠段进行吻合,等半年后再行疝的修补术,情况将更为凶险。
许洪斌沿鼓包在老人皱褶的腹部皮肤上切开一个长约10厘米的切口后,在切口区域施行局部麻醉。此时,守在监护仪前的麻醉科主任报告,“老人生命体征正常”。
5分钟麻醉生效后,许洪斌切开皮肤及皮下脂肪后发现,老人膨出腹部的鼓包内容物不是肠管,是已坏死的大网膜!
然而,手术仍不容乐观,由于大网膜已与肠部有粘连,把它从肠上完全分离开且不伤及肠部组织,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操作稍有不慎,就会雪上加霜。
许洪斌集中全部精力,小心翼翼地操作着,麻醉科主任的眼睛始终没有离开监护仪,每个人都屏心静气,时刻做好准备,老人的生命体征一旦出现紧急情况,就按事先拟好的手术方案进行抢救。
终于,许洪斌将与腹腔相连的大网膜分束结扎全部切断。此时,麻醉科主任如释重负地报告:“老人生命体征正常。”
许洪斌长舒了一口气,开始缝合伤口。
50分钟后,手术结束。
“手术顺利,麻醉满意,术中出血80毫升,未输血。”老人的手术单这样记录着。
老人被推回监护病房,一切抢救设备都呈待机状态。虽然老人在术后第二天有点发烧,但这是术后的正常反应,老人很快挺了过来。
由于施行的是局部麻醉,创伤相对小得多,老人的恢复过程也非常顺利。术后第9天,恰逢老人104岁的生日,医护人员和老人的家属聚在一起,为老人过了一个不寻常的生日。
老人是一位大家闺秀,受过良好的教育,很有文化底蕴,见识广博。她拉着许洪斌的手,嗫嚅着不断重复着一句话,李少勇告诉许洪斌,奶奶是在说:“你们是最好的。”
百岁不再是
手术的“坎儿”
根据美国外科医生学会年刊上发表的文章,随着当代医学在麻醉管理、手术技巧和术后护理方面的进展,对于年龄在100岁以上的病人,择期手术不应因为年龄关系而被延期,而紧急手术则更不能因为年龄关系而被放弃。只要病人的全身健康状况良好,一个百岁以上的老人应该可以承受手术。
20世纪30年代,可以做外科手术的最大年龄是70岁,到了70年代已经是90岁了。1985年美国首次给100岁以上的人做外科手术。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接受手术的老年人会越来越多。
脐疝嵌顿:
老年人常发病
疝,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以老年男性的腹股沟疝和中老年肥胖女性的脐疝最为多见。脐疝如果没有及时就诊会出现脐疝嵌顿。一旦发生脐疝嵌顿,唯一的治疗方法就是手术。如不及时手术就会出现肠梗阻的症状,如:阵发性腹部绞痛,发热、恶心、呕吐、腹胀等,接下来会出现肠坏死、感染,紧接着腹膜炎、败血症等都会出现,对生命会造成直接的威胁。
人民网-健康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