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人士情牵艾滋孤儿
2007-04-09


志愿者与艾滋孤儿们在操场上玩“丢手绢”游戏

    2006年初,福建省顺昌县一家非营利的社会服务慈善机构在河南省商水县专门为艾滋孤儿开设了正生爱之学校和农场。来自福建顺昌的10余名志愿者随之来到河南,给这些孤儿提供基本生活照顾和教育服务。日前,顺昌县有关部门来到商水县看望这所由闽豫两地共同举办的特殊学校,记者在他们的讲述中还原出爱心背后默默无闻的奉献。

34名艾滋病孤儿和32名志愿者

    不到5岁的博博现在几乎每天都要输液吊瓶,他边吊瓶边念叨着“阿爷、白姨”。只有当白姨将他抱在怀中时,他才露出舒心的微笑并安静下来。博博口中的白姨,就是来自福建的白建新。

    博博自小父母都因艾滋病离世,经民政部门帮助寄养在河南许昌市一名叫“阿爷”的老人家中。2年前正生爱之学校创办,“阿爷”迫于村民的非议和疏远,将博博送至学校后就匆匆离去,至今杳无音讯。现在,艾滋病毒在博博的身体肆虐。清醒时他会告诉白姨,他的爸妈就是坐着像杰杰妈妈死时那样的殡仪车走的。杰杰也是正生爱之学校的一名艾滋病孤儿,他的母亲去年7月患艾滋病在学校去世。

    在正生爱之学校里,像博博这样的艾滋孤儿有34名,他们最小的年仅2周岁,最大的不过12周岁,其中大多是艾滋病病童。另外,还有5位同样染上艾滋病毒的“艾心”爸爸、妈妈。而来自福建、河南两地的32名志愿者,与他们共同学习、生活着,为这些孩子撑起又一个春天。

创办学校缘于无助男童

    顺昌县政府有关人员告诉记者,创办正生爱之学校的是顺昌县正生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这是一家由香港爱心人士创办的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慈善机构,其资金全部来自企业家、爱国侨胞、爱心人士的捐款,资金用于无人照料的孤儿、被遗弃老人等急需帮助的特困人群。目前,该机构已在广东饶平、安徽安庆以及福建顺昌、闽侯等地办起反吸毒预防中心、爱心学校等多种社会服务机构。

    该慈善机构为何要远到河南创办一所艾滋病孤儿学校,故事得从2005年说起。

    2005年7月,公司负责人林希圣等人一行到河南考察,他们在河南省商水县文柔乡黄寨村一户艾滋病患者家中,见到一个不到4岁的孩子正在给双腿瘫痪、患有艾滋病卧床不起的母亲起煤炉下面条。

    “起煤炉”在当地是个连大人都不一定能搞定的技术活,以往当地人可向邻居借红透的煤块起炉,但这家人因患艾滋病令左邻右舍避之不及,小男孩踮着脚尖吃力地起着火,他的脸被熏得灰黑。由于太久没洗澡,他的全身长满痱子等疙瘩,有的已化脓流水。

    孩子的母亲怨恨剖腹产输血使母婴染上艾滋病,怨恨邻里乡亲将娘俩无情“隔离”,一旁的她将西瓜汁涂遍全身流脓的部分……这个小孩就是后来首批进入正生爱之学校的杰杰,他的妈妈殷素梅后来成为正生爱之学校的“艾心”妈妈。

    当时,林希圣等人看到眼前这一幕,十分震撼,毅然决定办一所爱心学校。

    这个想法得到河南省商水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商水县政府在黄寨镇赵营林场附近划出一块248亩地建学校,学校以帮助解决艾滋病孤儿教育为主,面向全省各地招收被遗弃的艾滋病患者,或因单亲艾滋病受到歧视、孤立,无法正常上学、生活的孩子。

    正生公司办起了“正生爱之学校”,并采取“家为单元、校为载体”的形式让艾滋病患者感受到人间的真爱并享受受教育的权利。同时,公司也创办了“正生爱之农场”,通过“基地互补”的形式,将种植、养殖不同畜禽和农作物取得的收益,用于为艾滋病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之后,他们还办起了“正生爱之诊所”,为艾滋病患者提供“临终关爱”服务。

当地人曾反对建校  患者最初很无理

    创建学校曾遭到当地人的反对。一名福建志愿者告诉记者,学校创办之初,黄寨镇赵营村的一些乡亲担心艾滋病患者会将病毒传染给他们,要学校到别处办学。

    于是,志愿者采取与艾滋病孤儿同吃同住的方式,向村民证明科学接纳艾滋病患者是不会被传染的,当地县、乡部门和有关单位派出工作组,分别到群众家中做解释工作,渐渐获取认可。2005年8月,商水县正生爱之学校正式破土动工。

    令学校没想到的是,他们准备接纳的一些患者也出现了情绪反复。校长任子云告诉记者,学校动工兴建之时,杰杰和他的妈妈殷素梅就从文柔乡黄寨村迁到爱之学校。入校之初,殷素梅常常会提出一些诸如为她买手机好与丈夫联系、帮她还清所欠医药费等漫无边际的要求,有时甚至会为2元钱一碗的拌凉粉要任校长驱车到商水县城指定的一家凉粉店购买,否则就恶言相向,有时还会打骂乖巧的杰杰出气。

    任子云校长常常宽慰她,还买来轮椅推着她到学校转悠,教她养成包容之心对待丈夫孩子、邻里乡亲,正确面对死亡。入校不到3个月,殷素梅渐渐学会宽容对待每件事、每个人,常主动要求为学校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她看到任校长全家白天要为学校建设而忙碌,晚上还要照顾2岁多爱哭的小博博,就主动提出由她来充当“艾心”妈妈照顾小博博。

    2005年7月9日,受尽艾滋病魔煎熬的殷素梅与世长辞。在身边照顾她的爸爸都不敢靠近女儿为其整容,任子云,这位曾担任过大学教授的校长,却平静地为殷素梅擦拭、整容换衣。

条件艰苦难留人  期待更多爱心人士

    面对未来,几名福建志愿者告诉记者,现在不少人对艾滋病还存有恐惧,学校一直面对着人手短缺的招聘困难。“我们是非营利的社会服务慈善机构,在福利待遇方面没那么优厚。加上学校又地处偏僻的农村角落,生活条件非常艰苦,难以留住人。”一名志愿者说,学校的工作重点除了给孩子提供基本的生活照顾外,最重要的就是通过教育来帮助他们成长。目前学校开设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自然、思想品德及体育等学科,从幼儿班发展至小学五年级,“以后学生多了,需要的老师、志愿人员也越来越多。”因此他们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艾滋病孤儿,给这个特殊的群体一点爱心、一片希望。(文中所有未成年人姓名均为化名)

来源:  海都资讯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