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0月4日电(记者李江涛)清华大学新的本科生文化素质教育方案从今年秋季新学年开始全面推行,2006级本科新生中,理工科专业学生必须修两门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文科学生也要选修一定的科学与技术类课程。
据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主任胡显章教授介绍,新方案的一个突出“亮点”是以人文社科教育为重心的“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先行建设的20门核心课程涵盖哲学、历史、文学、艺术与当代中国等人文社科领域,以阅读经典为主要内容,采取名师上课、助教导修的双轨教学方式。
新方案根据“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原有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10大课组重新整合为8大课组,即:历史与文化、语言与文学、哲学与人生、科技与社会、当代中国与世界、艺术教育、法学、经济与管理、科学与技术,并增设了一批新的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程。按照新方案的要求,理工科各专业本科生在本科学习阶段要在以上8个课组中修满13学分,其中必须包含两门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文科学生除选修人文社科类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外,还应选修一定的科学与技术类课程。
据了解,多年来,清华大学将文化素质教育视为人才培养的基础工程,推行作为其主渠道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早在1981年,学校就设立了以文史哲为主的人文选修课。1987年,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以指定性选修课方式正式进入清华大学的课程体系;1999年,清华大学经教育部批准正式建立了首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2000年,在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总量降低的情况下,理工科学生的文化素质课程学分由5学分增加到13学分。2002年,文化素质课程建成10大课组,清华大学的文化素质教育已由原来教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上升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的基础平台。一批文化素质教育精品课程教学效果显著,受到学生的欢迎。“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已形成,学生的文化素质水平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