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残疾人记者 杜 宇
听说,是先有了水患,后有的淮滨县,设这个县就是为了抗洪。以淮滨为界,淮河在淮滨以上河长700多公里,落差达170米,而淮滨以下的1000多公里,落差才十几米。水来得急,去得慢,就在此处囤积,所以年年有水患;若无水患,则必有旱灾。所以淮滨县是国家级贫困县。
又听说,在这么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县残联竟然有数处办公场所,有办公用车,各项工作井然有序,2006年被国务院残工委评为“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县”。
进入淮滨县,你看不到很多“水患”的痕迹。新修的马路宽阔平整,马路的两旁盖起政府部门的办公楼;在据说原来是行洪沼泽地的地方,人们围水成湖,植树种草,修起了漂亮的休闲花园……分管残联工作的副县长崔振俭说,淮滨县正在努力把水害变成水利。
即便正在把水害变成水利,但在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残疾人工作如何就走进了全国先进的行列呢?
“七个纳入”与“三个机制”
在任何一个地方,残疾人事业要发展,都离不开政府的重视和支持;而在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由于可利用的社会资源相对稀缺,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显得尤为重要、关键。淮滨县残联史玉萍理事长说,离开党委和政府的重视、支持,离开“七个纳入”与“三个机制”,当地的残疾人工作不可能开展得这么顺、这么好。
所谓“七个纳入”,即:残疾人事业纳入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残疾人工作纳入党委、政府工作大局;残疾人康复纳入卫生医疗保障体系;残疾人就业纳入全县就业培训体系;残疾人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残疾人扶贫纳入政府扶贫攻坚计划;残疾人救助纳入社会救助体系。
所谓“三个机制”,即:工作协调机制——每年年初召开县政府常务会或县长办公会,研究当年要为残疾人办的实事,分解任务指标,签订目标责任;每半年召开一次政府残工委会议,部署任务,督促落实;职能部门联系会议随时召开,研究单项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年初将残疾人工作经费纳入零级预算,逐年递增;年内可追加工作经费;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由财政代扣、地税代征,严禁挪用;从救灾、低保、扶贫、教育等经费中划出一定比例,由县乡残联提出使用方向并监督落实;每年全国助残日期间,县四套班子带头,号召社会捐款,已成惯例;通过多种渠道,全县每年用于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资金都超过100万元。助残帮扶机制——每年年底,都会有2万元的专款,供慰问残疾人家庭用,开展助听、助行、助学、医疗救助、向困难残疾人家庭送温暖等系列活动,帮扶贫困残疾人。
有了上述“纳入”和“机制”,淮滨县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有了体制上的保障。
记者看到一份2005年全国助残日期间,崔振俭副县长通过电视讲话向社会承诺的当年要为残疾人办的10件实事清单:成立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所,加大残疾人就业工作服务力度;在“滨城盲人按摩中心”的基础上,建立和培育“盲人按摩培训中心”,推进盲人保健按摩职业,加大盲人就业工作力度;为全县所有贫困肢残者装配普及型假肢;为100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实施危房改造;为100名贫困听力残疾青少年装配助听器;资助100名贫困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为400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扶贫复明手术;为贫困残疾人配发用品用具260件;为300名残疾人提供实用技能培训;采取多种形式扶持50户贫困残疾人。据介绍,这些实事基本上于当年兑现。
由于这种机制上的保障,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距得以逐渐缩小,残疾人从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对于变化,淮滨县残联的史玉萍理事长最有体会。
“县有中心乡有站”
史理是1993年从乡镇调到残联的。当时的情形,她记忆犹新:从政府招待所租了两间房做办公室,6个人全挤一块儿办公。乡里的同事送她去新单位,纳罕地说:“这叫啥单位!”到了年底,该交房租了,2000元的房租都交不上。办公条件差不说,关键不知道自己该干吗,也不知道自己能干吗,连个副手都没有。史理还记得,1994年的全国助残日,要搞活动,她找到当时主管残联的副县长,要了800元钱。那种捉襟见肘的窘况,真是不堪回首。
现在不一样了。有了党委政府的重视,有了机制保障,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淮滨县残联已经成了一个人们心目中的“好单位”。为了适应残疾人事业业务不断拓展的要求,县委明确一位副书记分管残联,县政府确定一名副县长担任残工委主任,分管残联;新增县残联及二级机构编制8名;残联不仅有了两处计2700多平米的办公场所,有了自己的公务车,而且配备了现代化办公设施。
更要紧的是,残联组织体系得到建立和完善。2004年,在机构改革中,县里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组织建设的意见》,为全县17个乡镇配备了专兼职理事长。明确乡镇残联理事长为在编干部,具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年龄一般在40岁以下。同时,乡镇残联做到“五有四实现”:有牌子、有办公室、有专职人员、有工作经费、有电脑;实现理事长由组织部门选拔任命,实现残疾人联络员择优聘任,实现残疾人情况归档管理,实现残联工作制度上墙。
与此同时,村组残协工作得到进一步活跃。在全县289个行政村全部建立了残疾人协会,残协主席由村委主任兼任,为多数村组选配了一名残疾人联络员。村残协定期开展活动。谷堆乡采取以会代训的形式,对各村残协委员进行了《残疾人保障法》等法律法规和业务方面的突击培训,提高了他们对残疾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和服务于残疾人的素质。
县残联原在县残疾人康复中心办公,2006年,县政府又划拨8亩建设用地,投资120万元,新建一个集办公与残疾人康复、教育为一体的县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记者2006年12月份去参观时,该中心即将完工,预计数月后即可搬入。届时,原来的康复中心将改成康复医院。同时,各乡镇也依托卫生院建立了残疾人康复站。“县有中心乡有站,残疾人事业有人干”的局面正在形成。
当然,直接受益的是残疾人。“十五”期间,县里投入康复经费130多万元,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2339例,为目标任务的167%,其中201例为免费手术;低视力康复188例,智残儿童家庭训练145例,肢体系统康复训练366例,残疾人用品用具供应2096件(其中912件有补贴),另安装假肢57例,装配助听器47例,捐赠轮椅100辆。改造贫困残疾人家庭危房104户,走访慰问贫困残疾人9520人次。依托社会培训工程和机构,培训残疾人2000多名,使城镇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业率超过85%……
淮滨县是一个贫困县。贫困,本来也许可以拿来做不能很好发展残疾人事业的理由。但淮滨人没有这样做。崔振俭副县长说,残疾人是困难群体,全社会都要关心他们。这句话听起来很平淡,谁都会说。但当你真正去实施它时,就会时时感到它的分量。
以记者在淮滨短暂逗留的经验看,淮滨人非常热爱他们的家乡,他们甚至有一首专门歌咏家乡的歌,唱道“美丽的淮滨,我的家”。我想,当淮滨的残疾人由衷地这样歌唱的时候,淮滨就不再是一个贫困县,而是一个人人都非常富有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