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接盲哑孩子回家 很多家长不愿意(图)
2007-03-02

2007-03-02 华商网 - 华商报

西安市盲哑学校的盲童周末只能在学校度过

 

荨户县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周末可以回家与家人团聚

  家长不满:接送不方便;家中有很多的事要做

  孩子期盼:在家能和父母说心里话;希望父母更爱自己

  盲哑学校:周末不回家,亲情缺失会让孩子成长不完善

  西安市盲哑学校的300多名孩子一年里只有寒暑假能够回到家里和父母团聚,平日里多数人都被父母“遗忘”在校园里,成了另一种形式上的“孤儿”。为了能让孩子们得到更多家庭关爱,在充分征求了孩子们的意见后,学校决定从新学期开始让家长每周接送一次孩子。可这一个原本不错的新规定,却引起一些家长的恐慌和不满,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学校帮着照看孩子。

  周末接送 家长嫌太麻烦

    2月27日下午,在西安市盲哑学校教导处,一位中年女子黑着脸瞪着教导主任李天,旁边站着一男子领着一个十岁左右的盲童。这是盲童的父母正在和学校交涉孩子住校的事,“我们家住得挺远,接送确实不太方便,求求你,让孩子周末也住在学校吧。”孩子父亲一边说一边将孩子往李天这边推,孩子怯怯地缩成一团,低着头,两只小手紧紧地抓着衣角……

    李天这两天已经接待了很多类似家长,“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目的就是让孩子住校,一点也不顾及孩子的心里感受。”原来,西安市盲哑学校规定,从这学期开始,周末有条件回家的学生都要被家长接回家。这让很多习惯了把孩子往学校一放就是一个学期的家长有些不适应,纷纷找到教导处希望能让自己的孩子周末也住在学校。

    “大不了我多交点钱,只要孩子能住校,每周都接实在太麻烦。”一位姓徐的盲童家长对学校的新规定很不理解,“孩子回家都说学校好、老师好,为什么不让孩子在学校多待一些时间?”和这位徐先生想法相同的家长不在少数,很多家长表示家中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有要照顾生意的、有要照顾其他家庭成员的,总之每个周末接送孩子既麻烦又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亲情淡漠 对孩子成长不利

    西安市盲哑学校为何出台这个引发家长极力反对的规定?最近被家长们弄得有些焦头烂额的校长徐铁卫说:“这是学校从孩子的成长考虑做出的慎重决定。”徐铁卫说,学校办学初期就是周末让家长接孩子们回家,后来有家长认为接送不方便,希望能够让学生留校。“考虑到都是些有视听障碍的孩子,回家的安全隐患较大,学校对部分学生实行了留校。”再后来越来越多的家长把孩子放到了学校。

    “有的家长就在学校附近居住,周末也不愿来接孩子。”在徐铁卫看来,一些家长把孩子就像甩包袱一样地抛给学校,一年里就寒暑假把孩子接回家,而每年仅有的两次家长会,很多家长都没有准时参加过。

    如此一来,孩子越来越依赖学校、老师,也越来越淡漠亲情。据老师私下了解,有的家长看到孩子残疾就又生了二胎,渐渐冷淡了残疾孩子;有的孩子一年只有寒暑假回家,几乎成了孤儿。而很多毕业的残疾学生由于缺少家庭的温暖,无法融入社会,一些从学校毕业甚至成家的残疾人,遇到生活或者家庭困难也会跑回学校向曾经的老师寻求帮助,而不是求助自己的家人。

  融入社会 孩子才能适应社会

    “周末接孩子回家或许是有些麻烦,但对孩子们而言受益匪浅。”徐铁卫说,周末不回家,残疾学生会越来越缺少亲情,亲情的缺失则会让他们的成长不完善,而每周和父母相处两天,感受他们的关心正好弥补了这样的缺陷;其次,回家有利于残疾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学校本来就是个封闭的环境,与外界隔绝,学生们难有机会接触外界,周末回家恰恰是一个很好的让学生了解社会的机会;此外,家长们的教育责任问题也是应该引起重视的,很多家长对残疾子女不了解、不帮助,“谈不拢”就又打又骂,慢慢放弃了对孩子的教育。“我们每学期都专门针对家长开有免费的手语培训班,但来学习的家长凤毛麟角。”

  心声

  盲哑学生盼回家 想和父母说心里话

  家长不愿接送,这些残疾学生的内心又是怎么想的呢?“父母为什么不愿意接我回家,我是多余的吗?他们不愿意理我,也不想要我了吗?”一位学生说。

    11岁的孟高盼是盲生三年级的学生,对于学校让父母周末接送,孩子脸上流露出喜悦的神情,“其实,我很想回家,只是不敢向父母提起。”孟高盼认为在家里能和父母说很多心里话,那种感觉和同学之间的交流是不一样的。

    17岁的张欢峰也是盲生三年级的学生,在西安市盲哑学校念书也有几年了,“以前一年只能在寒暑假回家和家人团聚,如果周末能回家,我就可以帮父母做点活,父母也会更加爱我。”

    比划着手势,18岁的马波表示,“不愿意回家。”家在临潼的他喜欢周末待在学校和同学玩,“回家比较寂寞。”马波不断地用手语讲述着自己回家后由于沟通不畅和母亲发生的冲突,往往这时他都会选择离家出走。作为女生,17岁的张磊感情更加细腻,家住北郊徐家湾的她说周末回家会让父母更加地爱自己,“离开父母久了会有失落感。”

    家住西安的盲哑生这学期将全部周末回家,很多家长虽然起初都不愿意,但听了学校老师的解释,得知无力改变也渐渐接受,家长们多少认识到了周末回家对孩子会有一些好处的,很多还都表现出深深的歉意。而如今分歧最大的是些来西安打工的暂住家庭,记者调查中发现,这些学生闭塞程度最严重,渴望回家的心情也最迫切。

  溯源

  心理健康教育催生周末回家规定

  西安市盲哑学校出台周末接孩子回家的规定是为了孩子们更好地成长,追根溯源,学校的做法也是西安市特殊教育工作目前的一个缩影。西安市的特殊教育将越来越注重残疾人的心理健康,而不仅仅是单纯的技能培训。

    据了解,截至2006年,西安市特殊教育学校5所,特殊教育学校有专任教师169人。

    周边郊县的特教学校由于面向的是本地区内的残疾学生,都可以保证让学生周末回家与亲人团聚。目前,全市盲聋两类特殊儿童、少年在接受完义务教育之后,有70%的学生继续接受职业高中段教育。近五年来,全市特殊教育学校共培养初中和高中阶段毕业生1199人,其中两所市属学校职业高中毕业生人数达138人,考入大学82人。

    成绩显著,但特教也有现实困境:首先,特殊儿童的总体数量不大,但是类型多样,居地分散,因此教育、培训、安置开展起来并不容易;其次在经费方面,虽然投入的不少,但全市的盲、聋、智障三类残疾儿童大多来自城市贫困家庭和农村贫困地区,家庭本身承担教育和生活费用的能力有限,同时还要承担残疾儿童巨大的康复和治疗费用,因此政府的经费投入还需要进一步加大。特殊教育高等教育目前还是一个空白。

    西安市有约6000-8000名适龄智力障碍儿童少年,但却没有一所独立的启智教育学校,启智教育只是通过特殊教育学校、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和随班就读三种形式完成。启智教育的滞后,也影响了特殊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

    残疾人的心理健康发展更重要,因此学生的心理健康成为今年特教学校的工作重点。如今,西安市教育局对各个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辅导功课、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孩子们的心理健康,而这也正是催生西安市盲哑学校做出让住校生周末回家规定的根源所在。本组稿件由本报记者 张颖俊/文 王智/图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