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旧版
|
设为首页
要闻
视点
观察
专题
机构
培训
教育
助残
环境
动保
低碳
能源
智库
明星
城市
企业
行动
敢争人先的残疾人蔡志刚[图]
2007-02-28
发布时间: 2007-02-28 来源: 洛阳日报
蔡志刚是一拖建筑机械有限公司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年近五十的他看上去像是四十来岁的人,身穿干净整齐的蓝色工作服很利落,而微秃的头顶更让他显得精干。
迎接我们的时候,他走路一颠一颠,右腿基本上是拖着走。“我这腿是小儿麻痹症,从小到现在了,原先还没有这么颠。去年冬天有一次下雪,我不小心摔倒骨折了,所以现在看上去很厉害。”他的语气很平淡。
艰难的治腿历程
说起以往的经历,他的表情活络起来。
蔡志刚出生于1958年10月。他7个月时发了一次烧,父母没太在意,只是随便给他吃了点药。没想到,烧长时间不退,后来父母发现他坐不起来、站不起来。医生的诊断结果让人心焦——他患了小儿麻痹症,脊柱变形。
听说上海的医院治疗小儿麻痹在行,父母带他在上海住了三四个月,接受针灸治疗。治疗效果不错,他可以自己走路了,而且动作并不怎么颠,他可以和小朋友一块玩了。
但随着身体发育,他的右腿明显发育迟缓,他走路越来越困难。19岁那年,父母又送他到新郑一家公社医院,做肌腱延长手术。从那以后,他行走方便了许多,但1993年的一次摔伤和去年的那次摔伤都导致骨折,给他造成了不小的损伤。
顽强的求学之路
40多年拖着一条病腿,工作和生活中要比别人多付出汗水,但他根本没在意,一点诉苦的意思也没有。他一再向我们提起的是他的求学之路。说起这个话题,他的精神格外好。
蔡志刚的父母是一拖建筑机械有限公司的老职工。他1975高中毕业后,在厂里的照顾下,参加了工作,起初在车间里作铸造、钣金。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后,他翻出了当初的课本,挤出业余时间学习,考试成绩出来了,他的分数达到了录取线,全家人都为他高兴。但意外的是,他没有被录取。这让他很不服气:“难道腿不好,就连学也上不了吗?来年再考!”
就在这年,他到新郑接受了手术治疗。手术后,他躺在床上看书还可以,写字就很困难了。为了抓紧时间学习,他想出个办法:人趴在地上,用粉笔在地上写字,然后用拖把擦去再写。而这些都是他自己一个人完成的。
这一年,他的成绩有了很大提高,达到了重点分数线。然而,命运仿佛在捉弄他——他还是没有被录取。到最后,他到我市一家学校面试,校方考虑之后还是没有录取他。这次失败对他打击很大。1979年,他连续第三年参加高考,同样达到了录取线,同样没有被录取。
但蔡志刚并没有放弃求学。1980年,他考入洛阳市职工科技学院,在职学习了三年机械制造。毕业后,他又报考了华中工学院的计算力学研究生,成绩达线,但只收到一份“因名额有限……”的来函。
1989年,因工作需要,他参加专升本考试,报考北京大学的图书馆学函授班。这次,他终于接到了通知书。但是,因学员太少,原本在洛阳办的函授班改在了郑州授课,考虑到自己的实际情况,他只去上了一次课,就无奈地选择了放弃。
不过,第二年,他考上了华中理工大学在洛办的本科函授班。三年的时间里,他没有耽误上班,而是利用业余时间完成了学业。授课地点换了几次,从七里河改到延安路,又改到广州市场,离家越来越远,但蔡志刚从不抱怨,坚持每天从西关附近骑自行车去上课。而他,骑车只能靠左腿去蹬。毕业前,他不慎摔伤,需要卧床三个多月,他就在同学的帮助下,在病床上完成了自己的毕业论文。
至今,蔡志刚仍完整地保存着自己求学过程中所有的准考证、录取通知书,那一页页发黄的纸片就像一枚枚奖章。他说:“这是我的一笔财富,值得收藏。”
不懈努力,终结硕果
屈指算来,蔡志刚在厂里工作已经30多年。从最初干铸造、钣金,到在厂子弟学校任教,再到财务科、劳资科、研究所、市场部,再到如今在研究所文献室担任负责人,每换一个岗位,他都是朝着更高的目标前进。
他说,正是不断的学习成就了自己的事业。他学的专业是机械制造与工艺和机电工程,但后来他主要从事技术信息和翻译工作,要求各方面知识要全面,外语要好。当时企业开始引进国外压路机先进制造技术,他根据工作需要,系统地学习了英语、德语和日语,往往是先参加辅导班学习,然后在工作中借助词典不断提高。当时由于刚改革开放,国内的产品资料较少,信息来源少,他还专门到大连学习如何给国外写信,以获取国外的产品信息。此外,他还又自学了计算机知识、图书管理和情报知识。
经过多年的积累,他成了这方面的专家,在中国科技情报学会、省翻译工作者协会、省科技协会、市自然科学专门学会、市公路学会等多处任会员。2006年年底,他又在省第三届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计算机CAD机械第一名的好成绩。
现在,他主要负责为厂里的产品编制零件图册,编制产品使用书。编辑说明书是个繁杂的工作,为了编好新产品说明书,他要多次下车间,拖着病腿爬上爬下,观察机器操作的每个细节并进行拍照。他编辑的产品说明书内容翔实,图文并茂,深受企业和客户好评。
勇于尝试,敢争人先
虽然右腿根本不能往上抬,走路时靠身体带着走,但蔡志刚凭着毅力,自己登上过险峻的华山。
那是在1987年秋天。当时,他主持完成宝马先进压路机制造技术的资料翻译工作后,他和同事都感到很兴奋,一名年轻同事提议去爬华山以表庆祝。他被这个提议打动了,想去体验一把。
他回忆说,那时候,华山的路还不好走,光徒步进山的路就有10公里。山脚下有一块“回心石”,走到那里时他觉得很累,同事调侃他要不要回心转意。上山的路很险峻,正常人爬起来尚且感到困难,他还需要拖着右腿上台阶,但他坚持下来了。
在同事的鼓励和带动下,天黑时他们终于爬上了东山山顶。第二天一大早,他们就起床观赏日出,可惜天气不太好有雾,但他还是兴奋地拍下了一张“手托太阳”的留影。之后,他们又成功地爬上了西山。到了下山的时候,他基本上是手扶铁链、栏杆倒着下,甚至手摸台阶挪着下,最终顺利返回。
这几年,他又有了个新的爱好——冬泳。用他的话说,冬泳既锻炼身体,又锻炼意志。在他的带领下,妻子和女儿都成了铁杆的“冬泳迷”,全家人经常结伴前往,一些亲戚和同事也参加了进来。
“我是残疾人,但我不愿呆在社会的角落被人同情,我要靠自己的努力进入主流社会,开创自己的事业,为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他的话不多,但铿锵有力。(本报记者 郭宁康 摄影 赵朝军)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
相关新闻
官方通报保姆疑推搡老人喂其排泄物:
直播间里的“儿子们”,现原形了
银发浪潮下,2.8亿老人离“稳稳的幸
低龄老年就业引热议:难道是跟年轻人
绕几千里路也望向归途:每个普通的日
爱心行动
成都彭州市仁爱志愿者:第一批40余吨
新雷锋青年志愿者协会:结核宣传落实
新湾镇志愿者应急救援队:暴雪“五必
湖北武当山消防救援大队筑牢冬季“防
一元罐爱孩子成长
@所有人: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老年手机培训班:拉一把智能时代走
银行退休行长当群演:“老年追梦人
共
0
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公益访谈
公益中国网创始人王生成:公益和慈善急需进一步
【SRC·2022】公益中国网负责人曹胜利:公益,
【SRC·2022】北工商郭毅教授:以负责任的企业
【SRC·2022】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SRC·2022】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会长黄速建:
【SRC·2022】全球报告倡议组织董事吕建中:低
【SRC·2022】原农业部副部长刘坚:勇担社会责
聋人律师谭婷:让法治之光点亮无声世界
董强:社会组织进入乡村服务乡村迎来时代机遇
金锦萍:互联网公益的共生共创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