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义务赡养4位“五保”老人
2007-02-26
月13日一大早,记者在云南省宾川县民政局和县老龄委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到鸡足山镇江股村委会碓房沟村采访荣获全国“孝亲敬老之星”称号的老党员张清。

    女儿:“我爸挺不容易的,也挺伟大的”

    通过40多分钟的车程,我们到达了张清家。张清的家看上去相当简陋:没有大门,院子中央是一些刚做的土基,台阶上摆满了烤烟育苗盘。一位老人正在晒太阳,张清的大女儿和二女儿正在厨房做饭。

    在张清大女儿到地里找他时,我们与到张清家玩的退休老教师字伦闲聊起来。“提起张清,我们村里大人、小孩都晓得,”字伦热情地向我们介绍起张清的情况,张清1976年从部队复员回乡后,被群众选为碓房沟村村党支部书记、生产队队长。1980年,碓房沟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原由村集体供养的4位“五保”老人的安置便成了问题。虽说有民政部门和村社给予一定的钱物补助作基本生活来源,但由于4位老人身带残疾,生活不能自理,村民都不愿将这几位老人接到家中赡养。这时候,张清就站了出来,将几位老人全部接回自己家中。4位老人的到来,使张清家的担子一下重了许多。每天,张清夫妇做完农活后就忙着给老人做饭;遇到老人生病,张清就背着老人四处寻医问药;有老人过世,张清又按照当地习俗花钱将老人送上山安葬。时光飞逝,一晃已过了26年,4位老人中有3位已相继去世,唯一健在的柏小衡老人已是84岁高龄。

    正说着,张清带着一身泥匆匆赶了回来。一见我们,忙说:“往年是春节后才育烤烟苗,今年春节前就开始育苗了。”在交谈中我们问起张清当初为什么要赡养几位老人,张清告诉我们:“老人们的生活都需要有人帮忙照料,否则他们的生活就难以维持。我是村支部书记,又是生产队队长,我不去管就没有人管了。”这时,张清在云南财经大学读书的女儿接过话茬说:“从我记事起,父母就在赡养着4位‘五保’老人。他们一边供我们四姊妹上学,一边还要义务赡养4位老人。为了供我上学,父母还向‘西部助学工程’贷款了8000元钱。我爸挺不容易的,也挺伟大的。”

    我们了解到,张清家到现在还在负债,家里清贫如洗。但是张清金子般的心照亮着村里的每一个人。

    村支书:“说起张清,村民个个都竖起大拇指

 “说起张清,碓房村的村民个个都竖起大拇指,说他既是碓房村的好‘家长’,又是碓房村的好党员。”江股村委会书记李钟琦说。2005年,宾川县遭受了多年未遇的旱灾,而碓房村是旱情最严重的村社之一,从旱情一开始,张清就自觉地挑起了带领村民找水源、抗旱灾的担子。说来也怪,随着旱情的不断持续,村里能用的取水点陆续干枯,而张清家在村口挖的一眼灌溉用井蓄水却随时满满当当的。于是,张清主动把自家的井水让出来给村民取水浇地。

    一开始,只有附近的一些群众来取水,后来远一点的村民也过来提水,慢慢地,来提水的村民把小桶换成大桶,大桶换成手推车,最后竟成了拖拉机。眼瞅着来取水的人越来越多,取水用器的容量也越来越大。于是,张清把自家的抽水机拿了出来,为村民抽水。这一抽不要紧,却忙坏了张清。“早上四点、五点钟就来抽水,一直要抽到吃早饭。有时候,晚上十一、二点都在抽水,一天要抽一百多趟,”张清说。运水的拖拉机多了,张清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了大伙的“专业抽水员”。为了让村民们及时的取到水,张清就干脆在井旁搭了一个简易窝棚,吃住在井边,为大家服务。最后,大家田里的庄稼保住了,可张清家五亩多的粮烟作物却遭了殃。因为整天忙着给大家抽水,没时间照管自家的田地,张清的庄稼在地里已经枯死好几天了。

    记者问张清为什么要这么做,他说:“想来想去我也是一个共产党员,有义务要这样做,不这样做不行。”张清的胸怀是宽阔的,他心里存着的仁爱是博大的,这种仁爱从孝亲敬老,延伸到爱集体、爱家乡、爱人民,照亮着我们每个人的心。

    编者——

    2006年,该州有12位人士被评为全国“孝亲敬老之星”。他们都是乐于奉献、孝亲敬老的典型代表,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在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他们作出了贡献。从今天起,本报将陆续刊发他们的事迹,让广大读者一同为他们感动。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 孝亲敬老是中华民族的美德,这种美德历来受人们传颂。尤其是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这种美德更值得我们去弘扬。我们要学习这12位“孝亲敬老之星”充满爱心孝心、感恩图报的优良道德品质,使孝亲敬老蔚然成风,推进和谐建设。对老人,我们要长存感恩之情,常怀反哺之心,不仅要从物质上给予满足,还要从精神上给予关爱。

    同时,我们还要通过实践孝亲敬老把爱老人、爱家庭的感情逐步扩大到爱他人、爱社会、爱祖国的崇高境界;要将对父母的爱扩大到老年群体,把家庭和谐延伸到整个社会,实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使每个家庭幸福和谐、整个社会健康发展。


 

84岁的柏小衡老人(右)就这样在张清的搀扶下走过了春夏秋冬。

来源:大理日报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