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抗争在困难漩涡中
——李孝滨从“植物人”到“励志人”的感人故事
□实习生闵焘 记者萧森 刘庆元 文/图
李孝滨在房间里熬了整整3个年头。
在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蟠龙镇坝上村,有一个三口之家出了名,而其出名是因为在贫困煎熬中,一对古稀之年的夫妻靠耕种2亩蔬菜谋生,并要在节衣缩食中治疗被病魔纠缠六年的残疾儿子李孝滨。
其实,原本这是一个平安度日的农村家庭,李孝滨在1996年从赣州电大毕业后,他和所有的年轻人一样,对未来充满了憧憬,渴望凭着自己的学识和能力,打拼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来回报养育自己的父母和亲人。于是,他没有和许多同学一样去找份安稳的工作,而是独自闯荡到广西,在一家公司从事药品营销,他的营销业做得如鱼得水,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4年的时间让他赚到了一笔不菲的收入,家里的亲人也为他感到骄傲,每次回到家乡,村子里的邻居都向他投去赞许的目光。1998年,李孝滨开始步入“伊甸园”,事业正在步入更高的发展阶段,因一次偶然的失误,让他在一笔生意上栽了跟斗,郁闷中的他又谋划出创办企业的蓝图。2001年10月,李孝滨和两个朋友合股,一起在南昌着手创办了一家特色食品公司。此时,李孝滨蓄积着疲惫和成就的心,又一次在憧憬企业做大做强中热血沸腾。
祸从天降 鸟儿折翅
李孝滨踌躇满志欲在市场经济中大搏一回时,恶运降在了李孝滨头上。在南昌创办企业的第26天,一场车祸险些将李孝滨的生命夺去。那天晚上,他下班后回到住房,在睡觉前到住房楼下的街道买烟,在走过数米小街来到对面一便利店时,还在人行道上的李孝滨突然被一辆冲过隔离带窜到人行道上的小货车撞倒,并从他身上碾压过去。身受重伤的李孝滨被送到医院抢救,经医生诊断:李孝滨头部为特重型闭合性颅脑外伤,右脑颅骨粉碎破裂,肩胛骨折,肋骨4根骨折,全身10多处严重受伤。
昏迷的李孝滨和“植物人”一样,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床头响起得到消息赶到医院年迈的父母和亲人撕心裂肺的痛哭和“老谢、老谢(李孝滨乳名)”的真情呼唤,李孝滨的父母看着原本健壮的儿子现在却伤痕累累、岌岌可危地躺在病床上,他们的心像刀戳了一样在滴血,他们抱头痛哭而又无可奈何的接受了眼前的事实。
或许是李孝滨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或许是李孝滨内心里不甘就这样永远沉睡过去,抑或是血浓于水的亲情的呼唤使然,车祸后一直昏迷近3个月的他,竟奇迹般地苏醒过来,全家人都欢喜不已,医生也连说奇迹发生。但是,让家人紧锁眉头的严峻问题又至。医疗费用光了李孝滨家所有的积蓄,肇事司机的家境并不宽裕,变本卖车也只赔了7万元前期治疗费。而后面的医疗费用就没有了着落,李孝滨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都卖了,还欠了2万多元的治疗费。李孝滨虽然苏醒过来了,但是一直还住在危急病房,而且只能睁开眼睛,却说不出话。
在住院87天后,由于无法支付高额的治疗费用,仍然说不出话且满身伤痛的李孝滨被家人“抱”回家治疗。出院时,医生忠告李孝滨父母说:“要想不瘫痪,只有不停地运动。”因右脑颅骨被压碎,在做手术时被切除成人巴掌大的面积,再加上脑内淤血压坏右脑神经,导致李孝滨身体左半边肢体瘫痪,非但生活不能自理,而且丧失了语言功能,只能咿咿呀呀“说话”,就连自己叫“爸爸、妈妈”都发不准音,村子里的邻居都认为李孝滨一辈子都是无语言交流了,并且一辈子都只能躺在床上了,成了一个生活无法自理的“植物人”。
对于每天靠卖菜维持生计的李孝滨父母来说,不仅生活上陷入了困境,让他们更揪心的是一个整天躺在床上受着病痛煎熬,一切美好梦想与抱负都已被敲碎的儿子。
三年炼狱 一切重学
当李孝滨面对自己几乎瘫痪在床上的日日夜夜,除了要靠父母照料生活外,就连说话都是咬字不清,只能靠拐杖搀扶走一段路,每天只能在床上度过。而头脑清醒的李孝滨在度日如年中感到失望,对人生一片空白,加上对年迈父母的拖累,李孝滨曾多次蹒跚地来到村子的一条江边,想跳河一死了之,告别这个曾有过许多美好憧憬的世界。然而,一次次要么被村子里的热心村民背回,要么就被年迈的父母发现,一次次将他从“死亡线”上拉回来。
此后, 李孝滨从一次次在“死亡线”上回来后,感触到一个人的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还属于社会和他人。于是,李孝滨面对残酷的现实,感触到“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无论遇到不幸和挫折,只要心里有战胜它的信念,你就能不被困难所打倒。”正是有了这战胜一切不幸的信念,才使得李孝滨开始从心底产生了与病魔作抗争的信念,他重新振作起来,并凭着惊人的毅力,花了3年寻医问药,喝过的中草药少也有10箩筐,医疗费用累计高达13万元,并且重新开始练习走路和说话。
“ 一定要重新站起来”这是李孝滨的誓言。刚开始,因左脚不知抬脚,他家人就用一根绳子系在左脚鞋底下,一人在身后扶住他,一人拿着绳子的另一端,拉一下、走一步,每天晚上坚持训练到12点。后来,他父亲用竹子为他搭起了一个类似双杠的架子,李孝滨以架子为支撑,咬着牙一步一步地走,每趟下来,全身湿透,每天他要坚持走400趟。2004年4月开始,他试着离开架子走路,由于平衡感极差,不时地摔跤,身上常常是青一块紫一块。3年来,随着11双皮鞋的穿破,李孝滨也能独立走路了。
在练走路的同时,李孝滨也慢慢在学说话,每当躺在床上时,他就练习讲“爸爸、妈妈”等简单词语和从1数到100;他还叫家人找来曾经学过的课本和看过的杂志,一篇一篇大声朗读;他还经常跟着电视里的新闻播音员学说话。讲多了,他的喉常常刺骨的痛,吃饭喝水难以下咽。依靠自己不懈的努力,李孝滨慢慢恢复了语言功能,但说话不够流利。记者与李孝滨交谈时,还能依稀看到他昔日做营销时的好口才。
恋情断线 遥寄祝福
谈到这几年间最失意的事情,李孝滨说这几年炼狱般的生活并不是最失意,提起来还是那段刻骨铭心的恋情让他想到便万分失落,当初想到此情就会产生轻生念头。时间是治疗伤痛最好的药,曾经最痛苦的往事,李孝滨也已经想开了,而且完全理解当初女朋友的抉择。
李孝滨在1998年开始就和宁都县一女孩产生了恋情,自李孝滨遭遇车祸后,数月处于昏迷状态,便和相恋多年的女友失去了联系。当李孝滨从昏迷中苏醒后,刚刚恢复一点语言功能时,第一件事就是迫不及待地与女友联系,正是2002年的端午节那天,女友在听到李孝滨电话那端咬字不清的问候,第三天她就赶到李孝滨家,见到李孝滨后,两人抱在一起哭成一团。女朋友明知道李孝滨康复的可能性非常小,还是鼓励他要坚强地活下去,并答应会等李孝滨一年时间,希望李孝滨在一年内完全康复。
此后,李孝滨的女友每天都会打电话问候,鼓励他要他坚强起来,不要轻言放弃。李孝滨抱着这细如丝般的绵绵爱意,努力地在家里做康复工作。日复一日,转眼到了第二年端午节。这一天,女友如约一大早便来到李孝滨家,还带来了许多礼物,看到依然是半瘫痪状态的李孝滨,他们没有更多的言语,对视的泪眼中都明白了许多,默默无语仿佛在做心里告别。傍晚,女友离开李孝滨家,临走时,她来到李孝滨床前,安慰李孝滨说:“你自己保重,我走了。”李孝滨似乎明白了爱情结局的到来,感觉到这一天是人生中最漫长的一天,许多的无奈和心里的苦难都在泪水中流淌……
女友走后,留下的是杳无音信的结果,以前的联系号码都已经报停了,就连女友家的固定电话也换了。此时的李孝滨一时跌到了人生的最低谷。多年来,李孝滨都在思念的煎熬中度过,想到曾经一起缠绵的厮守,打拼成功后结婚的约定,女友对她的声声关怀扣在心间,令他难以释怀。过去了这么多年,仍然没有任何音信,李孝滨想像到,曾经的恋人或许早已成为了他人的新娘,或许已经为人妻、为人母的她,生活也肯定幸福美满。在记者采访中,李孝滨说“一切都过去了,我很理解她,心里也原谅她,我衷心祝愿她过得幸福。”说话时,记者发现坚强的他眼圈都红了。
励志人生 奉献社会
每天困于一囿的李孝滨心情早已放飞在外面的世界,不仅要自己坚强,还想把自己的磨难告诉别人、鼓舞别人。于是,他拿起笔把自己的不幸遭遇和与病魔作斗争的经历记录下来,向报纸、杂志社投稿,让那些对人生迷茫、遇到挫折抬不起头面对人生路程的人们看到他写的东西后,能重新点燃起对生活的希望之火。2006年,他在《辽宁青年》杂志上发表文章《只要信念不倒》中写道:“痛苦中,我猛然间醒悟过来,我还是原来的我,可路却还很长很长……这漫长的路啊,它还需要我的人生足迹去勾勒、去增彩,我没有理由回避,只要信念不倒,我还有成功的机会……”
文章发表后,许多读者来信或来电向李孝滨倾诉自己的困惑和不幸,安徽省庐江县某中学高二学生袁某给他来信说,她家在农村,家境贫困,想放弃读书的念头。李孝滨及时给她回信,告诉她人的一生中不可能不会遇到困难,所以不要轻易放弃学业,好好学习,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在李孝滨的鼓励下,小袁表示要向他学习,克服困难,做生活的强者。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截至目前,李孝滨已为读者回了120多封信。在与读者的通信和通话中,李孝滨找到了久违了的快乐。因为,他能帮助别人,他想用这种方式来回报社会。
李孝滨告诉记者,他曾看过一本杂志,里面一句话“给灵魂一个支点,可以撬动人世间所有的不幸”对他触动很大,他认为,这个支点就是信念。他对战胜病魔有着必胜的信念,同样,他对未来也充满憧憬。他说,不久,他将进行右脑颅修补手术,虽然手术费还没有着落,但家人会想尽一切办法。谈到手术成功后的打算,他告诉记者,他想开一家保健品店,自食其力的生活,并把更多的时间与外界联系,让更多仍然处于失去生活信念的人,看到自己的坚强后有所启发,扬起坚强生活的人生风帆。
李孝滨遭遇到人生的冷风凄雨,却在坚强中创造出奇迹,一步步走向充满阳光的日子,但愿他重见生活绚丽的彩虹,但愿更多仍然在挫折中失去信念的人,一道在李孝滨的鼓励中坚强起来。遇见挫折和不幸紧紧抓牢人生的信念,乘风破浪勇敢地去迎接生活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