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的广泛性以及交互性是其他任何媒介无法比拟的,它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信息、娱乐、知识和技术,当一个人的呼喊马上就可以传遍全世界而且立即就能得到回应的时候,网络救助就以一个“新生儿”的姿态出现在大家面前。 网络救助作为伴随互联网发展而诞生的新生事物,其积极意义无可非议。互联网的快捷广泛以及它的交互性让一个人的求救可以迅速传遍全世界,网络救助就成为互联网的一个重要功能。在民间救助组织大多针对群体救助的情况下,网络救助无疑会扛起个人救助的大旗。与之有关的是真假求助引发争论,成了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 新闻事件 网络救助捐向“太阳村” 天津市太阳村特殊儿童救助服务中心(简称天津太阳村)是王爱丽女士自筹资金在2003年4月开始筹建的,依靠社会各界帮助,采取免费集中供养、代养的方式,力求救助一批因父母服刑导致无人抚养的未成年人。 日前,本市刚刚建立不久的“义务工作者为民服务”网站专门开设“网络救助”版块,主旨是“如果你很困难,急于得到别人的帮助,请到这里来,这里将为你提供一个寻求帮助的平台”。他们的首次“114太阳行动”中,名为“老宽”的网友发布了一则捐助公告,倡议捐助“天津太阳村”。这个求助的帖子发出后,众多网友支持响应,网名为18%灰色、蓝色、冰茶等20多名网友已于本月14日下午前往太阳村,看望那里的孩子,给他们送去捐助的物品。虽然在本市建立“网络救助”版块是第一次,开展活动也是第一次,但活动举办得非常成功。据了解,有关“太阳村”的捐助专栏将一直挂在“义务工作者为民服务”网站上,有关太阳村的救助行动也将持续进行。 这次活动是一个个别现象,因为网络救助的对象是一个特殊儿童福利部门,是一个被广大群众所熟知的部门,相关媒体也报道过很多次,其真实性不容置疑。然而在大多数网络救助的个案中,却存在被救助对象是否落难的真实性问题,这也在网友中间一次次引起轩然大波。 网络救助救人于危难 事件一 去年6月,网络玩家相聚天津救助白血病女孩的事情被人们关注。网友“踏雪飞凤”在“华夏on-line”论坛上连续发出4个求助帖子,将患白血病的女孩宁宁患病的照片发到网上求助,帖子发出后,引起众多玩家的关注。其中,来自广西的一名玩家“踏雪威龙”率先捐款2000元,带动了一大批网友。不久,有玩家提出,派代表赴津核实此事。于是,“踏雪飞凤”连同来自沈阳、长春、北京以及天津的十名网友在津会合,到本市血液病研究所探望宁宁。事情被核实后,宁宁获得了更多的网络救助款。 事件二 在天津儿童医院治疗的3岁白血病患儿小云潇的父母都是退伍军人,父亲还曾当过抗洪英雄,小云潇被查出患上白血病后,家中积蓄尽数用光,为了给孩子治病,父亲发动了网络救助,将孩子的病情和治疗的照片贴到了中国拥军网上,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军人捐款,一些军人及其家属捐钱捐药,解了燃眉之急。为了证明自己所说的真实性,他还将给一位军人家属的信件公布在网络上,以取得网友的信任。 事件三 2006年10月,为了帮助江西籍白血病女孩宛儿,一些在网上看到宛儿故事的网友发起了救助活动,他们组成志愿者队伍,帮助宛儿募集医疗费。宛儿的父亲黄家松是当地新港镇第二小学教师,他借了四万多元为女儿治病。2006年9月,黄家松在新浪网育儿论坛上发出了一封题为《宛儿,爸与你生命同在》的求助信,这封求助信感动了北京朝阳区万象新天小区的居民们,大家拿出家里闲置的物品义卖,所得的近万元善款全部捐给了宛儿。 自发的网络救助扛个人救助大旗 中华慈善总会、中国扶贫基金会、红十字会等慈善机构在发动网络救助方面可以起到重大作用。据了解,以上组织的分支机构遍布各地,在核实情况、确定救助对象、发起救助等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和可信性。有网友提出,有组织的救助比网络自发救助做得更好,更加真实可信,也容易获得其他人的认同,但因运作的环节比较多,往往在速度上没有来自网络的救助那么快。 但事实上,自从民政部表示政府将逐步退出劝募市场后,募捐这一重任更多地落到了民间组织的身上,但民间组织由于需要救助者的数量太多,情况复杂,没有能力对求助者一一调查取证,所以,救助行动仅限定在救助情况真实性的修井抗旱、助学助教、防疫防病、救灾救难四大群体范围内,也就是说,民间组织救助的大多是群体,那么,网络救助无疑将扛起个人救助的大旗。 网络救助不像现实中的救助需要那么多程序,当事人只要将事情说清楚,留下联系方式和银行账号,它就可以以惊人的速度传播给受众。利用网络的独特优势,将救助活动与网络的资源结合起来,倡议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加入到募捐活动中,不失为一种有效、有利的慈善活动。 记者手记 网络救助是便捷而高效的,能及时得到公众的援助;网络又是脆弱的,网友们素昧平生,只通过网络联络并不牢靠。网友通过帖子了解到一些人的不幸遭遇,慷慨解囊。这种信任往往揉不得半点沙子。这时候,在网络上发表什么观点的都有,任何人都不能左右网友的情绪。现有的条件让网友无法断定消息是真是假。这种网络救助的消极影响,长此以往会导致公众的爱心变得麻木。 网络救助面临信任危机 去年,重庆女大学生陈易在网上发帖称要“卖掉自己”,以换取对其病重母亲的帮助,很快,陈易的个人账号收到各地网友超过10万元的捐款。但随后,“声讨”她借此“骗钱”的帖子就出现在网上,并引发大讨论,还有网友自费专程赶到重庆调查“卖身救母”的真实性,一时间,网上争论不断,舆论沸沸扬扬,以至于后来媒体也参与调查事件的真相。 无论“卖身救母”是真是假,尽管到如今这件事的争执仍未了,但无论如何,“卖身救母”事件透露出一个值得关注的新问题:即各种各样的网络救助越来越多,到底如何分辨其真伪? 对于网络救助所面临的信任危机,目前却并没有什么好的办法规范,只能凭借救助双方的信任度。 现今,求助者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寻求现实的针对个人的慈善救助:第一、可以通过街道、民政部门,通过组织上报真实情况,但由于程序繁杂,时间大概会拖得比较长。第二、如果求助者的信息得到医院证实,同时医院、新闻媒体也发起了相应的救助活动,社会也会予以救助。但显然,这两个渠道远没有网络救助来得快捷方便。 网络救助呼唤制度保障 网络的出现,为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提供了机会,使有的人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伸出援手。但是,因为网络的隐蔽性,也容易让某些带有不正当目的的人发布虚假信息骗钱成为可能。 “网络救助问题层出不穷,关键在于没有完善的监督机制。”有社会学家认为,必须通过一种制度化的保证,让民间募捐在法律上不再处于尴尬地位。 记者了解到,早就有法律专家针对社会募捐提出了建议,即在完善现有的公益事业捐赠法律的基础上,专门制定一部规范社会募捐方面的法律,规定捐助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规定公众对于捐献款项的使用用途、使用过程、使用形式和救助情况的知情权等。 本市一位社会学专家说,每一个实施网络救助的人,还应注意考证其真实性,以免同情心遭遇被欺骗的尴尬。与此同时,针对网络救助的规模越来越大,网民缺乏鉴别真伪的手段等情况,应有专门的部门对网络救助进行监管,从官方角度帮助网民核实其真实性,这也是避免不法分子趁机浑水摸鱼的必要措施。另外,也有网友提出,可以设立网络专用的救助基金,由专门的部门或单位即第三方进行保管,根据被救助对象的实情,进行有效的帮助。 | |||
转自: 北方网-城市快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