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为园丁护幼苗(宁夏)
2006-09-12

甘 为 园 丁 护 幼 苗

——记平罗县永光奕龙希望小学池丽同志的先进事迹 

 

辽阔美丽的西部,雄伟神气的贺兰山脚下,母亲河——黄河,日夜奔流,为我们留下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神气的塞上江南,孕育了伟大的黄河文化,让今天的人们,在希望的田野上默默播种未来。池丽老师正是这块土地上的一束花一棵草,迎着西部的阳光,灿烂地成长。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的希望。他们生活在校园里,就像一棵棵小树,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在园丁的细心呵护下,茁壮地成长。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平罗县渠口乡永光奕龙希望小学, 就有一位坚守农村校园,为孩子心田撒播健康种子的园丁。她步履匆匆地工作着,她认真执着地追求着她的教育梦想,她在一线工作,现任校长池丽。从踏上讲台的那一刻起,她以孜孜以求、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刻苦钻研、开拓进取的工作精神,严肃认真、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在教学第一线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工作以来先后多次被授予县乡“三八红旗手”、“巾帼文明标兵”、“优秀党员”、“县教改能手”、“优秀教师”、自治区师德先进年“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在她任教师和校长的历程中,工作始终第一位,心中始终装着学校、装着全体教师和学生。她总有一种精神会使人感到振奋。她始终用心血和汗水诠释着对农村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无愧这些光荣称号。 

“爱”字为首,“责”字为重

她是个平凡的人,在教师生涯中爱和责所铸就的人生基石让她的人生充满自信,她并没有什么丰功伟绩,只是那样默默地尽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她也曾用少女特有的梦幻构筑过自己美好的未来,带着玫瑰色的梦幻寻求那梦幻中的现实。她也曾失望过,现实与梦幻相距太远了。涉世未深面对的是一群无知的农村孩子;不成熟的她面对的是一群不懂事的孩子,她感到束手无策。为了做好工作她嗓子哑了,喉咙干了,眼睛熬肿了。她苦恼过,也迷惘过。在苦恼和迷惘之后,也动摇过,退却过。但她终因体会到教师这一具有特殊性的字眼而萌发了爱意。她开始热爱教育,把整个身心都融进了对事业不懈地追求中。因为她知道,她对这块土地爱的是那样的真诚。

她热爱教师职业,把全部精力都倾注在学生身上,她给予学生的时间超过了陪伴亲人的时间。2005年的58日,是7岁的女儿和年近70的婆婆出车祸住进医院的第一天,同时赶上学校一位教师请长期病假,她怕耽误学生,第二天便毅然返回了学校,在大家全然不知的情况下又兼任起了四(一)班的数学课,照顾头上伤口都缝有十几针的女儿和婆婆只能搁置在每天下班以后……这对于一个柔弱的女子来说,内心充满的不仅仅是“对不起”这么简单!

她用心血写下自己的心愿,用自己的爱心塑造孩子们美好的心灵,用自己的青春为孩子们编织七彩的梦。做班主任时,她以情激励学生、温暖学生、鞭策学生。她最关心的是学生的成长,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和文明习惯,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她常讲一些伟人的事迹,以及一些关于诚信、爱心、孝心、谦让、遇到困难如何克服的小故事,让学生“悟”出做人需要具有良好的品德,学会一些做人的道理,并要求学生付出实际行动。同时注重的是公正公平地对待学生,班级里有品学兼优的学生,她不偏信偏爱;她不冷淡歧视。平时教育教学中,她经常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她也让孩子去发现同学以及自己的闪光点。学生从她那里找到人生自信的起点,然后象雄鹰一样去追逐梦想,这样的起点对于一个学生是多么的重要。

对于大家都认为没救的品学兼差学生王聪,老师每天放学帮她辅导一小时,补习功课,细心教导,坚持了足足一学期,王聪同学终于以优良的品德信服了同学,以较好的学科成绩考入了中学。对于贫困学生马婷、马荣的关爱,学校人人皆知,从三年级到五年级,老师经常给他们资助一些学习用具、衣物,鼓励他们好好学习,使她们成为全校学生学习的楷模。正是她的关爱和鼓励,使马荣这个失去母爱的孩子感受到亲情的力量,使马婷那聋哑的妈妈也充满了生活的信心。这是怎样的一种爱啊!充满了无私、奉献和真诚。在当今社会这种爱比金子更珍贵,比金钱更值得人信服。老师在家庭负有债务的情况下这样做了,这是普通人都难以理解的事,然而,在老师的身上发生得却是那样的自然而然。

在对学校的管理上,她始终站在教师的前面,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关心每一位教师,为每一位有困难的教师排除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安心的工作。这些事实向大家证明了:“爱”是教育的基石,“责”是教育的地线。只有尊重每个教师和学生的权利,给他们创设一个平等、和谐的集体氛围,才能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用这样的理念所构筑起的团队,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团队。虽然地处偏远农村,但这种爱与责将会让偏远农村学校发生巨大的变化。

 

大胆改革,精益求精

改革的浪潮前赴后继,百轲争流,千帆竞发。池丽老师同中国所有教师站在一起,置身于教育改革发展的伟大洪流之中。她热爱教育,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教学改革之中。任校长时,她年仅28岁,三年来,她先后为学校争取外来资金44万余元投入学校建设,改善办公条件,改建危房16间,更换新微机20台,带领师生铺设校园,硬化美化校园。2004年底,她领着村干部拜访邀请永光当地大户、在外就职领导干部和仁人志士,在永光学校召开教育工作座谈会,共商学校发展大计,并进行了捐资助学活动,激发了当地群众支持永光教育的热情。200510月又发动家长为学校操场积土2000方,创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形成“三位一体”的办学网络,把永光学校的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高潮。校园面貌的大大改观,让人们真正信服了池丽的能力和魄力。同时,她注重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她带头钻研教育理论,经常谦虚地向别人学习,融入到老师和学生当中。老师一起探索科学的教育管理方法,大胆尝试人性化的管理模式,赢得民心、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教学上,她本着勤奋钻研、努力创新的思想兢兢业业,挑起学校最大的班级任课。心中装的都是学生的点点滴滴,为了让每一个学生更好的学习知识,潜心钻研教材,认真研究教学教法,积极倡导“轻松而高效”的课堂教学新思路,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尊重学生个体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环环相扣的教育环节,步步紧逼的养成教育,就是要塑造一代代合格的人才,为祖国建设培养合格公民。

记得刚到新桥小学时,她接手的两个班都都是所谓“乱班”,学生已学知识基础参差不齐,同时她自己也面对着不熟悉的数学教材。她仔细钻研了教材,了解了每个学生已有的知识起点后,对教材进行了重组,探究出自己独特的情感教育模式,从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为切入点,一学期将原本大家都认为无可救药的班级教学成绩提高到全教委第一名,她尝试将目标教学模式与适合农村学生的情感教育相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表格式“双教案”备课模式的探究,产生了一定的教育效应,她的成果在渠口中心学校得到了推广。她努力探索课堂教学的规律,把科研带进课堂,以科研指导教学,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她平时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力求在缩短课时的同时,尽力保证每个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并常常利用课余时间给一些同学补课,做好知识的铺垫、衔接工作。面向全体学生,她不歧视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和行为障碍的学生,反而在这类学生身上倾注更多的关怀和爱护,这是她一贯在教学方面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不畏艰难向前,迎难而上去挑战,人生途中所遇到的艰难,她在所不辞,池丽就是这样在自己的岗位上爱我所爱,无怨无悔,人生就像梅花一样深情开过。

 

团结协作,共同奋进

21世纪是一个全球性、协作性更强的社会,学校要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出具有‘团队精神’的新型人才,不仅要靠学生自己的实践和体验,而且更需要教师‘团队精神’的感染和启迪。”她经常这样对老师说,她也用自己的精神做给老师看,从而带动出一批精悍,激进的教师队伍,创出永光学校特有的风格。这是现代社会对一个团对的要求。

她以踏实的工作作风影响着同事,作为校长,她经常从生活上关心教师,有人生病了,问寒问暖,并主动挑起重担,催促他去看病;从工作中帮助她们,使新分配与新调入的青年教师尽快地熟悉学校的管理,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活动频繁时期,她主动帮助教师承担相应的工作;关心学生和家长,遇到问题,及时组织教师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情况及学校采取的措施,让家长放心、安心。为了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体现“从娃娃抓起”,她经常组织各项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进行科技启蒙教育。例如:有精彩纷呈的校园破记录,有扣人心弦的整理书包大赛、穿针引线等比赛,还有开开心心的包饺子比赛等,有利于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积极开展各项活动,使教师、学生、家长之间形成较强的凝聚力,形成了一个和谐、团结、合作的大家庭,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连年被中心学校授予 “目标管理优胜奖”。池丽用自己的细心,精巧地编织人生的美丽,编织着自己的梦想,让自己的天空晴光万里,让学校这个小小的社会挺起自信坚定的脊梁。
 
 校园的四季永远是播种的季节,播种的人从不怕风雨,甘为园丁护幼苗。老师在不停地播种,播下的种子在泥土里,播下的希望在泥土里,因为她心中有爱,她要用全身心的付出,换来满园的收获, 为了孩子的明天,为了执着的事业,她默默奉献,无怨无悔!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