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1月11日 | 来源:泉州晚报 |
导读:
钟楼附近,一对父子为“几元钱买饭吃及车费”乞讨;
新车站旁,两姐妹因“辍学”请路人帮忙;关帝庙前,七八位老乞丐长期乞讨;……
年关将近,不少市民发现,街头的乞讨者增加了不少。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已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乞讨人员可自愿申请无偿救助的情况下,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乞讨者?记者连日调查后发现:许多乞讨者不仅不是生活困难需要救助的人,而且他们还不愿意接受政府补助和救助,因为行乞已经成为一个赚钱的行当——部分乞讨者收入甚至超过了3000元!
由于有利可图,越来越多的体格健全者加入了行乞的行列;乞讨者年纪越来越小,方式越来越多样;有关部门送他们回家后,他们却一再重返;不愿意接受救助,只有“生病了我自己会找你们,没事别来烦我”……
“假乞丐”的存在伤害了善良人们的信任和情感。来自本报与本社泉州网的调查显示,大多数市民并不相信乞讨者,尤其是一些街头乞讨者强行乞讨,不仅干扰了市民的生活,也影响到城市的形象。
据了解,国家已出台《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法》,我市也出台了相应的实施意见。但是政策法规中仍然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使街头乞讨人员的管理问题成为了一个困扰全国的难题。
如何让“真乞丐”得到应有的帮助,让“假乞丐”走上自食其力的生活?本期《新闻调查》在揭开职业乞讨者真实生活的同时,与您共同探讨这一问题。□本期执行:陈凌鹭
(1)现象篇——职业行乞者挤占街头
乞讨方式越来越多样,年龄越来越小;“单兵作战”减少,“交流经验”多起来,还互相推荐生意好的“工作地段”……连日来,记者在市区乞讨者经常出现的几个地点进行调查后发现:年关将近,街头乞讨者不仅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职业化”。
花样不论新旧只为挣钱
时间:5日20:20—20:30 地点:市区钟楼公交车站附近 乞讨者:一对父子 乞讨方式:磕头过往人数:40人左右收入:2.5元
记者观察:这名男子跪在地上,一个劲地向路人磕头,每分钟磕头40下。旁边一名大约四五岁的小男孩坐在袋子上,天真地看着行人,不时打着哈欠。他们前面的一张纸上写着“请好心人给我父子几元钱买饭吃及车费”。晚上8时许,人流较多,在过往的三十多人中,有4人掏钱,资助人数占过路人数的10%。
知情人士分析:乞讨者的行乞花样越来越多了。以前是直接拿着碗行乞,后来假扮残疾来乞讨,再后来有抱着小孩的,有装成孕妇的,有说没钱回家的。虽然形式多了,但他们的目的都一样——钱,有时给吃的东西还嫌弃。这些乞讨者专挑交通要道蹲点,有的闲时还“兼职”捡破烂。据说有些年老乞讨者的孩子就在泉州打工,他们出来乞讨主要是为了多挣点钱。
乞讨人员结构年轻化
时间:5日16:00—16:45 地点:市区温陵路 乞讨者:两个女孩 乞讨方式:磕头 过往人数:50人左右 收入:0元
记者观察:这对自称是姐妹的女孩跪在市区温陵路前坂路口附近,腿边放着一叠零钱和粉笔,地面上写着《没有良心的妈妈》,说母亲红杏出墙,父亲发现后反被母亲与其情夫打死,导致她们辍学的悲惨遭遇,旁边还放着休学证、学生证等证件。
下午近5时,姐妹俩收拾东西,把字擦掉,离开现场。走到泉秀街新车站附近时,碰上一个跟她们年龄相近、身前放着一块求助纸板的男孩,三人很熟络地聊起来,姐妹俩一改刚才忧愁的脸色,不时露出笑容。之后,姐妹俩回到了位于宝洲街的出租房。
知情人士分析:以前的乞讨者是满头白发的老人或者灾民,现在已发展为不分男女老幼、真假“老弱病残”,甚至还有一批中青年也加入队伍。这些年轻人或者展示其残疾体型博取同情,或者西装革履自称遭贼遭抢而乞讨。
繁荣路段“分片管理”
时间:5日9:30—10:30 地点:市区关帝庙前 乞讨者:老乡乞丐帮 过往人数:150人左右
收入:86元
记者观察:一位刚下车的外来香客,被十多名乞丐包围着,每个人都对他摇晃着手里的工具。他只好赶紧拿钱给他们,然后逃离现场。“这是400泰铢(折合人民币86元———编者注)。”人群散开后,一名残疾男子挥着手里的钱笑着告诉路边的香烛店老板。老板告诉记者,在关帝庙这块人流量较大的地盘,一些乞讨者的收入不错。
知情人士分析:过去乞讨的人都是单兵作战,现在他们经常交流,共同据点。目前,市区几个商业繁华、人流量大的地段已成为乞丐的密集区,如新车站附近、丰泽街泉州商城广场、涂门街、中山路等。据说,有些乞丐还在市区的公交车站、商场等“分片管理”。
(2)调查篇——多数市民不相信乞讨者
你相信乞讨者吗?碰上乞讨者会给钱吗?去年12月底,本报和泉州网作了一次网上互动调查。结果显示,22.5%的市民完全不相信乞讨者,77.5%的市民多半不相信,并且尽量避开乞讨者。
最反感:四肢健全的中青年乞讨
据统计,65%的市民碰到的街头乞讨者大多没有什么身体缺陷,并且50岁以下的中青年乞丐成为乞讨主力。不少市民称:有劳动能力却不愿自食其力,如此乞讨最让他们反感。
市民李小姐对四肢健全的乞讨者嗤之以鼻:“有手有脚,竟骗取好心人的同情心,他们花这些钱不觉得羞耻吗?”
最难堪:强行讨要纠缠不休
调查中,市民表示最常看到的行乞方式就是主动上前讨要,占所有方式的26.95%。其次是跪着乞讨占21.22%,强行讨要占15.60%,最后才是卖艺等其他方式。同时,77.5%的市民选择刻意或尽量避开乞讨者,以避免难堪。
参与调查的林女士说,一次她和朋友走在市区六灌路上,迎面走来一个小孩,后边跟着一个大人。小孩嘴里说着:“恭喜发财,行行好。”紧跟着她走完整条六灌路。“后来跟着小孩行乞,不给实在很尴尬。”林女士只好乖乖掏钱。“当时心里没有一点助人为乐的感觉,反而觉得很气愤。”
最受伤:好心助人被骗
虽然大多数市民表示不相信乞讨者,但仍有一些人表示同情弱势群体。调查中,77.5%的市民表示自己应该会帮助街头乞讨者,而47.5%的人在碰上可怜的乞讨者时会伸出援手。
市民王先生曾在市区大洋百货门口碰上一位小姑娘,她说自己有难求助8元钱吃饭。“看她的模样不像是乞讨者。”王先生当即给了女孩20元钱,嘱咐她赶紧回家。可两个小时后,王先生再次路过大洋百货时,竟然发现这位小姑娘还坐在那里求助,手里拿着一块红薯。王先生忍不住教训她,小姑娘却一点都不在意,直至有人围观才缓缓离开。20分钟后,女孩又在离“摊点”不到10米的地方等着施舍。“看到自己的同情心被别人利用,实在很受伤。”王先生说。
(3)揭密篇——部分乞讨者月收入超3000元
“有的乞讨者一个月的收入能达3000元,比一般的公务员高。”近日,泉州市救助管理站曾站长告诉记者,从2000年到2003年,他们送回家的近3万名乞讨者中,大多是职业乞讨者。
老乞丐20天赚1700元
调查中记者发现,虽然路人对乞讨者的施舍都是一两元,但积少成多,一个月下来收入还不错。
“我就碰到过怀里揣着5000元的老乞丐。”曾站长说,一次有市民打电话给救助站,说在市区南俊路有位乞丐病得很严重。救助站工作人员赶紧将老人送到医院。结果,医生发现这位老人身上竟藏着5000元。老人病好后,工作人员护送老人回安徽老家。没想到,20多天后,曾站长在泉州街头又看到这位老人在乞讨。在劝老人别再乞讨时,老人振振有辞地说:“泉州赚钱容易,十几天就有1700多元的收入。”然后,老人还告诉曾站长:“生病了我自己会找你们,平时你们不要来烦我。”
曾站长说,有些乞讨者平常还会“兼职”捡破烂,而有些年老乞讨者的孩子就在泉州打工,他们出来乞讨主要是为了多挣点钱。
台风天更是赚钱日
“台风天是我们最为忙碌的时候。”曾站长说,每次救助站都要派出好几路人马,到街头劝导乞讨者并将他们接回救助站安顿,但几乎没有乞讨者愿意接受救助,“因为台风天,他们讨钱更容易。”
“特别是风雨交加的日子,路人更觉得我们可怜,给的钱也比平常多。”市区涂门街关帝庙前的一位乞丐这样告诉救助站工作人员。当工作人员表示担心他们晚上在路上睡容易发生危险时,这位乞丐竟笑着回答:“我们晚上住的条件,不比你们差。”
脚上流的脓竟是猪油
不少市民不相信乞讨者,特别是那些伤口溃烂的乞讨者,“应该是假的,就是不知道他们怎么做假。”一位接受调查的市民这样说。
曾站长告诉记者,其实,那些伤口流的脓都是猪油!他说,他们曾强行收容一名小腿流脓的乞丐,并打算把他送到医院治疗。结果发现这名乞丐是假装受伤。原来,他用长布条将小腿绑紧,然后在布条上抹猪油,染颜色,最后再用破布绕上一圈。等猪油融化渗出破布后,自然引来苍蝇,看起来就跟真的流脓一样。
看到救助车“残疾”就好了
曾站长说,工作中他们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原本“残疾”的乞讨者看到救助站的车子来了,“残疾”马上就好。
一次,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开着车子到街上搜寻在街头流浪的乞讨者。后来,他们看到一位趴在两轮板车上的残疾乞讨者,他双脚残疾,双手在地上使劲推动车子前进,边前进边推着面前的搪瓷碗。
工作人员马上下车,准备带他到救助站。可一看到他们,该男子马上将原本藏在黑色橡胶套中的“残疾”双脚抽出来,抱起板车和搪瓷碗,飞快逃离现场。
(4)分析篇——管理街头乞讨成为难题
“对于街头乞讨,我们曾采取了遣送等办法,但效果并不理想。”曾站长说,由于政策法律并不完善,如何管理街头乞讨已成为全国许多地方的难题。
政府补助不要宁可乞讨
曾站长说,从前乞丐大多是因为遇到天灾人祸无以维生而不得不出门乞讨。后来,一些人发现出去乞讨比在家劳动更容易赚钱后,就干脆不种地,当起了专职乞讨者。据他估计,泉州乞讨者中至少有一半属于这类。
“其实,那些乞讨者并非全是难以维持生计了才来乞讨的。”市民政局救济科科长李火生说,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已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或者发放特困人员生活补助金,各地政府也有责任对当地贫困人员进行安置。在此情况下,这些乞讨者要在家乡安身是不成问题的。但救助人员发现,一个乞丐送回去不久,又能在街头看到他们,“他们已经将乞讨当成赚钱的行当了。”
不愿接受救助政府没辙
2003年8月,我国开始施行《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现了从“收容遣送”到“救助管理”的跨越,明确规定救助站只能对乞讨人员实行自愿受助,无偿救助。
“新的救助管理出台体现了政府人性化的一面,但同时也给管理带来了一些问题。”李火生说。据了解,原本救助站每年要遣送近万名的流浪乞讨人员,该办法施行后,每年减少到百人左右。
2005年实施的《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乞讨人员反复纠缠、强行讨要或者以其他滋扰他人的方式进行乞讨,将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警告。据介绍,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经常对街头乞讨者进行劝戒,但如果他们不听,工作人员也没有办法。
生病政府买单乞丐无忧
采访中,一位年近八十的老乞丐说:“以前,我们最怕的就是生病。现在,救助站会送我们去医院,而且还是免费医治,我们没有后顾之忧了。”
据了解,我市曾出台规定,在市区发现有流浪乞讨的病人、精神病人时,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及时施救。去年,国家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中危重病人、精神病人救治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流浪未成年人工作的意见》、《救助管理机构基本规范》和《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基本规范》,逐步规范各级救助站的救助程序。这些体现政府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的相关规定,却被街头乞讨者作为自己的一大保障,以至于一些年老的乞讨者面对救助站工作人员的劝导说:“生病了我自己会找你们,没事别来烦我。”
(5)建议篇——施助给钱不如给物 建立档案监控管理
街头乞讨者已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那么,应该怎样看待街头乞讨者,如何才能妥善管理街头乞讨者?采访中,一些相关部门和不少市民都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施助:多给实物拨打救助电话
“我们要对乞丐持容忍态度。”李火生说,不可否认,有一些乞讨者确实因生活艰难而不得不上街乞讨。对于这些人,我们应以同情之心,引导他们到救助站寻求救助。
“不提倡给乞讨人员钱。因为施舍钱财是对以乞讨为业者的欺骗行为的一种鼓励,会助长这种不良风气。”曾站长建议说,给钱不如给实物。如果市民真的觉得街头乞讨者很可怜,可以为他们提供帮助,如送食物、衣服等,或者拨打泉州市救助管理站电话(22672602),由救助站负责起救助工作。
管理:建立档案发放执照
网友0dzyxo01表示,同情弱势群体是人的本性。因此,对街头乞讨者应区别对待:对于那些真正有困难的乞讨者,人们有责任去帮助他们;对于具有劳动能力的职业乞丐,政府可以对他们进行培训,鼓励就业。如果他们仍想乞讨,应建立档案制度,实行监控管理。
从事法律工作的庄先生建议,属地政府应对这些以乞讨为生的流浪人员进行甄别,看他们是否真的需要靠乞讨才能维持生活,然后在根据甄别结果统一发放“行乞执照”。
法规:出台可行性规定
市公安局治安支队工作人员表示,按照有关规定,乞讨人员反复纠缠、强行讨要或者以其他滋扰他人的方式进行乞讨,将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警告。但由于规定对“反复纠缠、强行讨要或者以其他滋扰他人的方式”界定不明,基层执法人员大多采取警告、劝诫方式。
“目前对待街头流浪人员缺乏具体可执行的措施,只能期望国家能够重视乞讨人员问题,出台细化规定,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让执法有凭有据。”市行政执法局政策法规科曾科长表示,他们的十项职能中并没有包括对街头流浪乞讨人员的管理,目前城市监管人员主要按照市里出台的规定配合民政部门工作,在巡逻中发现乞讨人员予以劝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