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撒爱的阳光
——记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前营镇门楼小学高级教师林正权
连绵起伏的悬崖峭壁,茂密的丛林,贫瘠的土地,崎岖的山路……。1964年,林正权出生在这个偏远的小山村。
大山造就他朴实无华的性格,同时也磨炼了他坚强的意志,唤起了他对知识的渴求,激发了他改变家乡面貌的决心。1987年7月,林正权从辽宁省丹东师范学校毕业。毕业时,同学们都为自己的去向而忙碌着,有的想留校,有的想进城市,有的想回县城,而他却打起行囊,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回家乡。那里有他割舍不掉的情节,有他从小的志向,有他一直的梦想……。
新学期开始了,林正权被分配到那所他曾经就读过的学校。学校对他来说并不陌生,14间青砖瓦房,四周无围墙,前后是大山。教室门窗上都钉着塑料布,学生仍然坐着长条板凳,用着长条课桌。老师的办公室、伙房都在一起……。面对这些,林正权没有感到丝毫后悔和委屈,恰恰在他的内心深处,却燃烧起对教育的满腔热情: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霜的考验,年轻人只有经受艰苦生活的磨炼,才能成为生活的强者。他和老师们一起撩开蜘蛛网,清扫灰尘、清除杂物、粉刷墙壁、修整桌椅、堆砌炉灶……。
“情在左,爱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热爱如雨,润物无声,育人无痕。一个不经意的爱抚,一句轻描淡写的鼓励,一声看似不着边际的虚寒问暖,学生都会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都会荡起学生心中的涟漪。工作二十年来,林老师一直用自己不露痕迹的爱心呵护学生积极向上的稚嫩的心灵,用无比的耐心倾听着花开的声音。在做班主任的时候,班上有一位叫李东的学生,课上课下调皮捣蛋,爱惹是生非。为了教育帮助李东,他一次次与他谈心,一次次地进行家访。利用双休日开“个人专场家长会”,请来了李东和他父母亲,也请来了班干部。大家围坐在几张课桌拼起来的方桌旁,小干部们将事先收集好的关于李东的优点当着他本人的面夸给他父母听,并小大人似的对李东提出希望。林老师当然也大大地夸他一番,提出了殷切的希望。李东的心灵被触动了。慢慢地,李东改变了,成为一名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三好学生”。真诚的爱像一场润物无声的春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焕发勃勃生机。
于学敏是林老师教过的一名学生。在小学敏上小学二年级时,患上了小儿麻痹症。经多方面治疗无效,只好在右膝下做了截肢手术。一个年仅8岁的孩子,忍受着生活的巨痛,背着着学生的包袱。每次,林老师去看望她时,她都眼含着热泪,哭着,喊着:“老师,我要上学!”听到这揪心的话语,看看这一贫如洗的家庭,他的心颤动了,暗下决心:“小学敏,我一定让你重新走进校园!”时过两年,小学敏已10岁了,截肢处磨合期已过,该到上学的时候了,这件事林老师一直挂在心上。一天,他来到小学敏家,诚恳地对她父母说:“你们放心,小学敏上学的事包在我身上。”从那以后林老师就肩负起这个重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天都用自行车接送她上学、放学。
为了给小学敏治病,家里欠下了许多外债,根本没有钱供她上学。为了让小学敏在精神上得到满足,摆脱生活上的忧虑,在班级里,林老师组织召开了《谁是最坚强的人》、《节约一分钱》等主题队会,同学们自觉节约零花钱,林老师每月又从不足200元的工资中拿出20元钱,积攒到一起,为小学敏支付学费,剩下的用来为她买学习用品。渐渐地,小学敏与学生们融入一起,快乐地成长。看着她高兴的样子,在他的耳边不由得想起魏书生的一名话:“师爱如阳光辐射,能使学生冰冷的心解冻,铁石的心变软,病态的心理恢复健康。”是啊!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教师必须用真心换来学生的真心,换来家长的信任,换来社会的认可。他所教的班级多次被评为市、县“优秀班集体”。
1990年秋天,学校安排林正权兼任学校大队辅导员工作,他的责任更大了,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知道,培养一个将来社会需要的人,必须抓好学生的思想品质教育,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担任辅导员工作以来,他每学期都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开展丰富多彩、形式新颖的主题大队会。每周一举行一次升旗仪式和国旗下讲话,每月召开一次主题大队会,以重大节日纪念日为契机,开展相关主题教育活动。清明节祭扫烈士墓,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从事教育教学工作18年,林正权一直班主任工作,他把自己无限的爱全部奉献给教育事业和他深爱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他坚持运用普遍的教育原理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实践,努力在运行中加深理解,不断创新。在上语文课时,每篇课文、每一节课,他都要熟读成诵,对课文中的每句话,每个词,每个标点都要细细品味,努力找到与旧知识的联系点,语言训练的切入点,情感熏陶的共鸣点。他常常独自在教室里“排练”,既当老师,又当学生,又当评课者,每上一堂课,他都要认真反思,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将“教后感”一栏填写得满满的。在广泛学习、大量实践的基础上,他注意总结经验,形成特色。星期天,他以校为家,静思默想,回顾教育实践;节假日,他废寝忘食,列题纲,打草稿,写下自己在教育工作中的所得所思。叠叠厚厚的稿子写了改,改了写,不觉满意不罢手。2004年,参加中国教育协会小语研究会,撰写的论文《实践性作文指导》获二等奖。
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教研必先行。为了上好校级、乡级公开课,他常常以校为家,吃在学校,住在学校。白天和老师们一起学习教学大纲,钻研教材,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法,把握重难点;晚上书写教案,制作教具,精心排练。每上一节公开课,都得到了老师和领导的好评。所任班级的教学成绩在全镇同年组中名列前矛。他多次被评为县、乡“优秀教师”、“教学骨干”。
谁都想拥有一个温馨快乐的家庭,林正权和爱人结婚后却过着两地生活,爱人和孩子都在岳父家里,孩子由岳母抚养,妻子常埋怨他没有尽到做丈夫的责任,这些他都深深地理解。后来妻子准备把他的工作调过去,也被他推迟了。虽然没有如愿,但她也理解了他。因为她知道,林老师离不开这青山沟,这里有他难以舍弃的孩子,这里更有他的事业。
1993年,林正权把她的爱人也调到自己所在的小学,一起工作,一起耕耘。由于常年的超负荷劳动,身体本不魁梧、强壮的他,越显瘦弱。1995年他累倒在讲台上,去医院检查,家人和同事都惊呆了——左肾脏严重积水,必须马上手术。当时,他处于极度的痛苦之中。他担心手术后不能像一个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更担心从此以后会离开自己热爱的教育事业。领导、老师的关心、安慰,给了他战胜病魔的信心。刚出院一个多月,他就硬撑着身子来到学校,站在讲台上。当他走进教室,迎接他的是雷鸣般的掌声,全班同学站起来欢迎林老师。看到学生们一双双含着泪花的眼睛,听到学生们那一声声充满关切的真挚问候,林老师眼睛湿润了,他默默地在心里说:“我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作为教师,还有什么比得到学生真爱更重要的呢?”此时,林正权感到他是世界上最快乐、最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