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故里升起希望之光
也许,人们还记得吧,那是上个世纪的1999年,有一位著名记者千里迢迢赶到“石山王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安瑶族自治县大兴乡骨龙村弄月屯采访后,当年7月12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了一篇长篇人物通讯:肩题为“干就干好 让群众满意”,主题为“好支书王任光事迹传遍壮乡”,副题为“广西区党委追授他模范共产党员优秀党支部书记称号”,在全国引起轰动。次年,就在扶贫攻坚英雄烈士王任光的故里,崛起了一所更名为“任光希望小学”的学校。
在任光希望小学,春夏秋冬,人们常常看到,早晚出没一位年轻、勤快的小伙子,引领一群群小学生做早操、打篮球……作为英雄后代的王汉坤,1996年从广西巴马民族师范毕业后,自告奋勇到条件最艰苦的家乡——骨龙村小学(后改为任光希望小学)担起这副教书育人的重任,他精心呵护、栽培、浇灌,年复一年,迎送一批批学生。很快地,他成熟起来,先后被提拨为骨龙村小学(任光希望小学)教导主任、校长。
踏着英雄足迹 甘为人梯架桥
王汉坤不因自己是全乡最年轻的小学校长而腼腆,也不因资力不深而畏缩不前。1999年,骨龙村党支部书记王任光因公殉职,在全自治区掀起学习王任光高潮时,王汉坤就在自己的笔记扉页上写道:“教书育人,也要像扶贫英雄王任光那样,不干就不干,干就干好,让群众满意”。面对着骨龙乡亲父老的期盼眼神,面对着上级对任光希望小学的殷切希望,他深感三分光荣七分压力,如何把任光希望小学办成乡亲父老满意的学校,他想自己是要在这所学校找到人生坐标。然而,摆在他眼前的是,骨龙是大兴的文化之乡,有光荣的教育历史;学校是所希望小学,又是用英雄的名字命名,做不好,愧对九泉之下的英灵阿。只有前进不能退步,他以“干就干好,让群众满意”成为座右铭,理论归理论,实践出真知,为扭转学校过去教学质量滑坡现象,他决定带领全校14位教师从教改入手,建章立制。于是,他采取召开讨论会、座谈会、走访家长、谈心等措施,听取群众呼声。
盛夏的瑶山夜晚,蟋蟀弹琴,蚊子唱歌,豆灯作伴,他详细地研究治校方案,《任光希望小学目标管理责任制》、《任光希望小学德育亮化管理制度》、《任光希望小学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任光希望小学家校联系制度》等等一系列措施很快出台,他毛遂自荐担任毕业班语文科教学兼班主任工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第一学期,他组织教师上公开课18节,其中他自己上公开课7节,并要求每一同事为他提1到5条不足之处的意见,他在教师面前敢拍胸脯:“不敢给我指出公开课存在缺点的老师,不是教学上的好老师!”要博取众人之长攻己之短,他四处讨钱,加上他自己的积蓄1200多元钱,率领学校老师分期分批先后赴都安县城、河池、南宁、桂林等地参观和学习兄弟学校的先进教育教学经验。有了规矩就成方圆。第二个学期末学生参加县统考,他果然给群众—个满意的答复:一、二、三年级的语文平均分名列全乡第一;二、三年级的数学平均分名列全县第二;五年级的语文、数学平均分名列全县第三、第四;有3个学生被县评为“三好学生”,占全乡7名的42.85%。
尽心尽力参战 营造优雅乐园
在狠抓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王汉坤兑现当初向父老乡亲所作的郑重承诺:百计千方把育人环境营造好。
王汉坤与学校老师、村民委、群众代表一道,集资广益,研究修整校园思路和筹措资金问题,在学校经费困难的情况下,他自掏车费,带上饼干,当上“乞丐”,东奔西跑联系资金和物资,接着,他带头捐款1000元给学校建设,并发动群众及教师捐工献料,每逢双休日,王汉坤活像一名外来的“打工仔”,与6名群众一起,雨天,他一身汗水,晴天,他一身灰尘,泡在工地上劳动。由于搬石头重活,他的腰骨被扭伤了2次,尽管同事劝他休息,以后不要上工地,但他被王任光“干就干好,让群众满意”的那句话刻入大脑,敷点药伤势稍微好转,他仍然上工地干活。他风趣地说:“年轻人多干活,胜于吃药。”经过3个月的努力,投资10多万元,建起了50平方米的砖混结构厕所;完成了40平方米的学生食堂;修好了5个功能室,在全乡率先实现多媒体教学;搬运碎石、片石100立方米,铺平了50多米校路;新建了30多米的文化长廊,结束没有宣传文化园地的历史。还种花养草,绿化和美化了校园。接着,就是要整治校园周边的政治环境,还学校一个纯静的育人空间。由于社会负面影响,一些外地赌徒窜入骨龙村,把赌场设到学校门口,就在离学校不到
真情浇灌蓓蕾开 贫困瑶山桃李红
众所周知,任光希望小学所在的骨龙村,群山环抱,属于桂西北最偏远的 贫困山乡,全村瑶、壮同胞540户2000人分散居住在大大小小的□□个弄场中生活。
瑶胞盼星星盼月亮,在英雄王任光带领村民刚刚修到最后的一条盘山公路时,不慎跌下悬崖光荣牺牲。瑶胞在这“碗一块瓢一块,丢个草帽盖三块”的自然恶劣环境下生生息息,瑶胞年人均现金收入不足1000元,处于温饱线下挣扎,填饱肚皮成问题哪能谈得上读书呢,令人心酸流血阿!就在王汉坤刚上任的第一学期即2001年9月,就有6个学生开学那天,只跟班主任见了面,就不来校了。其中2个是四年级的学生,4个是二年级的学生,他得知后,便立即翻山越岭逐户登门了解,得知他们家庭经济和生活困难,交不起学杂费,其中那4个二年级学生中的2个父母患了重病没钱医治,2个是孤儿,他看在眼里也急在心上,掏出自己荷包里仅有的40元分别向他们慰问,并做细致的家访思想工作。回到学校,办公室里全体教师们静悄悄,他在教师中推行“一帮一”或者“二帮一”的有效方法,教师们分头走出校门,把失学、面临辍学的学生动员回校上课。学生的书杂费问题基本上得到妥善解决,贫困学生回到温暖的学校愉快地上课。为使他们安下心来,他多次到乡民政办联系求助粮食,解决这些学生伙食问题,对那2个失去父母的孤儿,他主动担起“义务爸爸”的责任,这样一直坚持到国家“两免一补”政策落实,结果这4个学生都能高兴地考上初中。为防止学生辍学,学校制订学生入学和控辍的措施,采取教师划区负责包干责任制,保证适龄儿童顺利上学,一方面经常了解贫困生的生活情况,并与家长长期沟通和联系;另一方面想方设法多渠道筹措资金和发动群众献工献料制作床架、桌椅、黑板等,让学生对学校有家一样的温馨感觉,真情浇灌蓓蕾开,贫困瑶山桃李红。2001年以来,骨龙村的适龄儿童入学率、考试合格率和巩固率都达100%,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肯定。
播洒爱的种子 收获新的希望
辛勤播洒爱的种子,默默地收获新的希望。6年来,王汉坤虽然变得成熟、老练,但人变得消瘦一圈,鼻梁上多了一副高度近视眼镜。主管教育的大兴乡人民政府副乡长蓝雅林说,组织上把任光希望小学校长的担子交给他,是对路的,他工作责任心强,管理有方,全村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这6年来,全村总体教学质量均排于全乡前列,群众欢迎他支持他孩子们爱戴他。蓝副乡长还扳着指头数落:2002年到2005年,学校毕业班参加市双达会考,年年超标;2003和2004年学校均获县人民政府颁发的教学成果奖;2003年,学校被县评为“先进单位”;2004年,学校获市教育教学常规管理优秀奖;2004年12月,教育局举行五年级学生课内阅读竞赛,王汉坤指导学生韦茂伟同学获县二等奖,他本人也获得指导教师二等奖;2003年,王汉坤指导学生参加县举行的数学竞赛,韦艳巧同学获乡二等奖;2001年——2003年度考核中,王汉坤连年被评为“优秀”档次;2003年、2004年,王汉坤获得县教学质量优秀教师;2001年王汉坤被乡评为优秀教师;2004年王汉坤获得“宣明教育”优秀奖。连续几年来,学生升学率达98%以上,年年有人考取县重点中学就读。
瑶胞们暗暗佩服王汉坤地议论:“把孩子交给任光希望小学,我们放下十二条心!”
王汉坤谦虚地说:“这些成绩是大家共同努力取得的,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嘛;我作为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是做得不够的,离王任光的要求还差一大截呢,让我今后继续保持党员先进性,与师生员工们一道,再接再厉,让英雄故里升起新的希望之光。”